close
【Introduction】

二百年來的思想流變始自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隨此而來的兩大思想主流潛伏於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逐漸明朗: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之後逐漸演變成左右派的分別。



【Preface】

The Enlightenment(1730~1789)

成員:

1. 英國……先驅,十八世紀世界上最開明的國家。

John Locke (1632~1704)、Isaac Newton (1642~1727)

2. 法國……時代的主導國家,最具特色。

第一代:Voltaire (1694~1778)、Montesquieu (1689~1755)

第二代: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Dennis Diderot (1713~1784, 百科全書學派)、Jean a’ Alemblert (1717~1783)

第三代:Par le Baron d’ Holbach (1723~1789)、Marquis de Condorcet (1743~1794)

3. 蘇格蘭: David Hume (1711~1776)、Adam Smith (1723~1790)、Adam Ferguson (1723~1816)

4. 德國: Immanuel Kant (1724~1804)



Definition:

  Enlighten(點亮),具有明暗對比的意義,這是一種共同的意識:以對比的視角來看待世界。他們相信人類存有一種知識之光,亦或稱作理性之光,將世間分作明暗兩種部分。對比於現在理性之光的發揮,過去被視作灰暗、迷信而愚昧,透過該視角,過去被貶抑並且被視作一個比現今落後的時代。在此說法的背後蘊含著一種對過去的批判何否定,反面則延伸出一種由過去延續到現今的進步觀。

  理性之光是一個普世的,形式的原則與態度,儘管這已在時代中人的心中形成共識,但是事實上,卻是個籠統的觀念,在要具體的說出理性究竟是什麼時候,卻是有所分歧。

: 宗教觀上,盧梭相信贊同理性的宗教,而費爾巴哈則是個無神論者

: 啟蒙運動的一個特色在於世俗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超自然或所有非理性的強制將受到  批判與質疑。德國神學家Johann Friedrich Zollner (1753~1804) 曾提出這樣的說法,他認為世俗化的言論思潮對於宗教的傷害過大。這個問題不僅單顯現出宗教在這場世俗化的過程中受到破壞,同時也拋出了一個問題:這個使宗教受到破壞的出發點是什麼,事局什麼樣的原因來破壞。從這樣的言論出發,此神學家讓所有的啟蒙論者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啟蒙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涵義,這是一個讓所有言論仔細反思他們時代精神的機會。但是許久沒有人能夠給予一個較為詳盡、精確的回答。

  Kant’s Reply:

   1784.12. 一文中,康德對於這個問題首度提出了解答,解答中也同時對於「啟蒙」有了一個初步明確的定義:「人皆具有理性,啟蒙與否的差異在於是否能以理性之光掃除疑惑。」由此可知理性是一種情況,意義可以有兩種:從未啟蒙到啟蒙;已經啟蒙了,但是從未意識到意識並能加以運用。「不靠他人指導的,自由使用理性去認知的自由。」由此可知理性是一種能力,作為一種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不可能經由他人,(the individualism: the individual as a sovereign. Out of individual, there is no sovereign. )另外這種思所能力的獲得是一個緩慢的轉換過程(革命帶來的不是自由的理性觀,而是以另一種成見加諸於另一個成見之上。)這種緩慢的過程在康德的眼裡是一種知識的累積,直到能夠自由運用自己的理性力量處理任何自己的事務,但是卻不會因此而傷害到自己,這種能力的累積的結果稱作成熟(maturity)。  

Reason as an ability. 作為一種能力,不同的人儘管擁有同樣一種的能力,但是在實際運用上,卻也有著不同的內容與結果: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 : as a scholar. ( “use”, show the conclusion of reason thinking. )

The private use of reason: as a free man with a civil position.(the private sue of reason means that one moves only by what he thinks and ignores that of others.)

The private use of reason should be crushed. Kant views the society as a civil and law-governed society. The society is an artificial unanimity thing, the unanimity is created through the laws or, perhaps the agreements from the mass. The unanimity is set for a goal.



Secularization and

the internal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points on the enlightenment :

Reason, Liberty , and nature (truth or knowledge)

  啟蒙運動的趨勢之一是世俗化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思想逐漸擺脫掉超驗、非理性的控制,人們相信自己本身即是權威的所在,人的行動將經過自己的理性作為依據與指標,而不再寄託於一個超自然的信仰核心的指導。這個逐漸擺脫掉超自然權威控制的過程即所謂世俗化的過程。這是一種對人的新概念,與過去不同的地方在於失去一個認知上最終的真理與一切解答的最終依據,於是得努力直接去解釋一切事物的本質與現象的背後真相,不能直接化約為一個超驗無法驗證的說法。有兩種解釋:唯名論、本質論。對於唯名論者而言,任何存在皆是特殊的存在,它們彼次之間若真要存在著一個共同點在於,那只是一個空泛的名詞,並沒有一個所謂可以涵蓋一切的本質或實體的存在於每個個體,並且使其彼此間因為這個共同且實際存在的事物而產生彼此間的關係。相對地,對於本質論者而言,在一切現象的背後,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實際的本質或是實體以區別於外表看來多變的世界,甚至拘束著這些變化,換句話說,儘管變化的現象間彼此似乎缺乏關聯性,但這個關連性卻是永遠去除不掉的。從兩者觀之,唯名論者的觀點較傾向於個體的獨特性與疏異性,而本質論者則相對於傾向於一個共同的實體本質。這兩種觀點存在於啟蒙時代的每一個定義上,理性、自由、自然或真理等。

Reason

究竟如何才能夠判定一個人是否具備理性?透過區別非理性以認知到理性是什麼的時候,必須認清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特質區別此二者之間,而是否真的存在著這樣的東西,其客觀的存在將判別行為是否具有理性。Thinking, knowing, understanding, reasoning, judgment, evaluation, and action 作為理性的各種能力表現,只要具備這些能力,並且能夠自由不受他人意志干擾下的情況下地運用,我們或可稱作這個人是理性。但作為能力的運作,這些能力並不會受制於某個超然於人之外,客觀且實際存在的特殊特徵或是內容的判定,而是一種因為特殊行為的運作,即判定其為理性,不論這種能力所做出的結果,只要是見到這些能力的運作,我們就可以斷定此人此行理性。(此說頗有唯名論之風)但部分論者認為這項說法只是徒將理性視做工具,而無價值,認為他們這種毫無目的的行動是盲目的,認為理性的運用背後有一個既定的目的,實體論者認為理性的界定,除了不只是理性的運用本身,這個運用必須向著某個目的,必須符合人性。他們賦予這目的一個人合人性的限制,目標道德化,並將之界定為普遍存在於每個人心中。每個人在實現理性的道路的終點,不僅是能力的發揮,也是目標的完成,這個目標同時帶有道德性與合人性,此中蘊含著一個關係式:理性所具有的普世判定本質=道德=人性。(本質論之風)*to nominalism, there is no different between the good man and bad man. To judge one who is rational or not just depend on the use or not the ability of reason when he acts. To realism, there is a special feature to make mankind be the man, and the feature always is moral. We could see that though the nominalist’s reason is viewed by the realism as an instrumental and purposeless, but there would be a goal for any instrument. So the real charge is that the nominalists do not set a clear goal, and it make movement purposeless. The realists set a clear goal for movement, the goal is moral and humane. In short, they only charge they on that what is the real goal for the rational movement. To nominalism, The Reason is the use of ability, one will be viewed as rational just because he act through this ability, it does not matter that whatever he does. To realism, the reason is not only the use of ration ability, but toward a goal. One will be considered rational because the use of rational ability and what he does is toward the goal. the two views reflect two kinds of people, the realist represents the one who needs some briefs to back up what he looks, touches outside. To them this is a sense of safety that would keep them eased. In other words, this is metaphysical security. The nominalism means contrariness. The nominalist calls off the metaphysical security represent one face of the enlightenment: secularity, which means getting rid of the control of the supernatural power. The realism represent people who need the safety. The universal and clear value or goal will make people feel stabilized. And the further step is that people will set the morality. 道德,既定且推行久遠的固定且實質拘束的形式,依附比起游移更令人感到安定,但由此而發,後者似較前者來的具約束力。 Liberty實現自由的前提是理性,換言之是一種成熟,此二者相關。在定義自由時,同樣存在著上述的內在緊繃。  唯名論者以洛克為例。對洛克來說,擺脫來自自己的意志以外的支配,自由的按著這自己的意識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用意在於不侵犯他人自由運作其意志。除此之外,並不存著一個目的或是所謂的自然道德來限定每個人的行事方向,固就此而言,對洛克,對唯名論者而言,他們所描述的自由在於能夠自由於限制之外。  本體論者以盧梭為例。對盧梭來說,一個人的自由行動來自兩個不同的源頭:個人的意志,以及實行的能力。這種意志是根源於既存的人性,而自由正是在於使這個意志得到發揮。人的意志是善意的人性,意志的具備象徵著能力的擁有,然而透過種種的限制,使人忽略或遺忘自己具備有這樣的意志,甚至失去了實現該意志的能力。盧梭相信,這種限制不在於內在,因為內在存在著一個善意的意志,所有限制必定來自於外在,尤其是社會體制的壓抑或限制,以致於人們看不清自己存在善意的人性,失去實現的能力,也失去了盧梭所謂的自由。因此,為了誘導人群,法律扮演了教導的角色,透過使人遵守法律,令人了解到每個人既存的善意人性,並獲得了實現的能力,最終獲得了自由。故對於本體論者而言,自由是一個實際而明確存在的事物,等待人去正視以及實現,所以他們所描述的自由是一種實行的目的。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minalism and realism,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freedom are different. The former respects the individual variance, the latter stresses the brief of truth behind the phenomenon. Therefore, the nominalism puts stress on cleaning the astriction on one’s movements. The realism try to set a goal for human, and believe that this goal should be attained because it’s the mankind’s career. Nature 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然逐漸被歸納勾勒出來,明確地觀察出。這種知識是被視做普遍性的真理,此外,這種普遍性可以代以數學,精確的表現出來。*康多塞:科學的最終目標是使所有知識都可以數學精確地表示出。Certainly realize how the nature works. To the enlightenment, nature is self-transparency just like a mirror. The science would show what nature is. 轉移對自然的觀點,人因被視作自然中的一份子,且因為自然法則的發現與強調,人了解了自然的運作,相同的概念與信心,論者相信人的世界中存在著一條近似自然法則的通則在掌握人類(the natural law, the humanity),只要發現這條法則將可以掌握人類的行為。對於人性,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與對自然現象的掌握加強,人們逐漸有認為:只要夠精確,即可明確掌握這條規則的信心。  強調自然法則的另一種結果,是擺脫掉對超自然的迷信,這是反映出啟蒙運動世俗化的特徵,擺脫掉神聖性。他們相信:自然即是自然,不僅是自我透明,也是自我充足,無需依靠另一個超自然的權威來作為全是自然現象的原因。  然而超自然的觀念雖然淡化,但是上帝的觀念卻並未完全消失,其地位與功能與過去迥然有異,上帝的功能只在於提供世界的一個起源,但也僅止於此,世界是自治的。合理性的宗教,自然神的觀念,這反映出一個對自然崇拜,對人性的崇拜,這些崇拜都帶有一種宗教性質的特徵。 The historiography concept in the Enlightenment: the progressive as an idea of historyCondorcet 啟蒙運動的終結人物 《Sketch of a historical picture 1793,1795 of the progress of the human spirit》To Condorcet, the history is a process of progressing. The end of the process is to get the perfectibility of man as a species. The so-called perfectibility is the reason, the man’s natural goodness, the humanity.   康多塞宣稱自己所處的十八世紀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第九個階段,這個時代的特色是一種所謂的理性勝利的時代,特徵包括了理性、包容以及人性。他相信未來將是一個理性充分發展的時代,對此有極大的信心,屆時將一片合諧,沒有人是無知的,一致性的理性化,是未來和諧生活的保障。但是對於這樣一個理性充分發揮,社會上一片和諧的情況是否必定會出現在未來,似乎這些啟蒙論者過分自信的而大膽的推論。在這樣的推論下,隱含了如下的假定:不論是個體與個體間,或是個體與群體間,利益儘管分歧,只要理性充分發揮,一切終將和諧地存在。  康多塞在自由的論斷上,綜合了唯名唯實兩造論點:傾向於洛克的自由說,強調社會群體的最大利益不在於壓抑來自內部分歧的利益,而在於幫助他們,使其充分發揮,成員個體的最大利益收穫總合即為群體的最大收益。之所以如此而不會因為放縱內部分歧而造成群體崩解的原因在於,康多塞將之仰賴於理性的制衡,他相信藉由理性的制約,儘管體系內沒有一個既定的規範從外在來約束行為,整體上仍舊是和諧的。此間已透露出康多塞以替理性抹上如同道德般的指導性與教化性色彩。How do they see the history?...... ahistorical idea of history. 歷史的任務在於對現今的一切事物或現象作出解釋,試圖勾勒出一個演變的進程。但是對於啟蒙論者來說,他們預設了一個理性的終極性狀態,藉此評斷過去的每一個時代。過去被切成一個個不相連續的時代,它們存在的意義與後來接續的時代並不具有意義上的關連,它們只是被視作理性發揮的例證。不論就時代中的兩種論調來看,啟蒙運動對於理性的信心與對過去的看法都將受到質疑。對於唯實論者而言,這個實際存在的理性,在論者的言論中似乎並不存在於過去的任何一個時代,這個存在於現世的理性特徵似乎是憑空生出,毫無來由,論者本身並不能對這個問題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就唯名論者而言,空泛的名詞底下是複雜而分歧的不同現象,由此而論,過去是否真如現今論者所謂的缺乏理性,則有待商榷。 Attachment: Norman Hampson 《The Enlightenment》1. 惟有在我們使某些「信仰」、「思想方式」、「行為方式」孤立起來,並且使他們成為某一個特定時代之特徵的時候,才會顯得真實。我們充其量也只能把他看作是一種非常具有意義的統計學上的集中現象,而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個事件。2. 啟蒙運動所指的乃是滲透於生活之諸多層面的思想與行為方式。它所顯示出來的是一個互相交錯的模式。3. 啟蒙時代就是一個一般受過教育的人必須懂得整個人類知識的時代。一個哲學尚未能脫離神學的時代。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