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ocialism and Marxism(before 1848, Marxism, after Marxism)



“socialism”:

1. 1827 英國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7)等出版「合作社雜誌」(co-operative magazine)出現「社 會主義者」的字樣

2. 1832法國聖西門(Comte de Saint-Simon, 1760-1825)之學派追隨者PierreLeroux所辦的雜誌 ” Le Globe ”(環球)出現”Socialism”的字樣。



某種程度是法國革命的續接。法國革命中的一支:盧梭派強調革新體制,強調平等,成為後世社會主義的先源。

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徵:羅伯斯比爾之道德性觀點下的自由、平等、博愛。

1. a natural morality(virtue): 相信集體的社會性,追求社會的和諧(a social harmony as a whole)。反對個人主義(anti-individualism),將個人論視作原子論,社會原子化,人人孤立無涉,不以群體和協為追求目標。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針鋒相對處。

2. 虛構的理想的社會制度(a fictitious ideal system or institution )立基於對人性的道德性及社會性的信念,相信人將伏於此理想的制度中而受益,據此以堅信其理想型。恩格斯與馬克斯等嘲諷過去為空想,以己為科學、較可實現。

3. 經濟上的平等主義(the economic equalitarianism) 無差別的平等,此為一種結果式、平頭式的極端平等。

4. 對私有財產的限制,對貧困者的救濟,對財產觀點也是其與自由主義的針鋒相對處。此為溫和者,終為社會福利之濫觴;激進者是採廢除私有財產。

5. 以社會主義為革命的手段,以道德潤飾合理化暴力,暴力革命是追求理想的不二法門、常用手段,追溯法國革命中左派未竟之功。另外尚有修正主義(revisionism),企圖透過體制內議會民主的手段加以改革。



主要論者:

Francois Noel Babeuf (1760-1797)

下級公務人員出身的土地測量師,對法國社會的不平等體會深刻,家境貧困,此使其對社會不平更加痛恨,其對平等有嚮往,期可視為絕對的平等主義者(經濟平等);自詡為「自由的宣傳者」、「被壓迫者的保護者」,法國大革命期間羅伯斯比爾的信徒,更為激進,當羅被處決,曾聚眾欲反叛,謀洩被處決。為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社會主義者。

1. 舊社會是處在物慾橫流的利己、自我中心主義的觀點,是勞動者被奴役的、不自然、不理  性、不合理的社會。

2. 社會須是一個符合人性,依循自然法的社會;生存其中的人享有自然的權力(生存、自由、幸福)。那須是一個合理的社會,其要帶著理性符合(具普遍性,壓抑獨特性與歧異性以彰顯)。那須是一個平等的社會,沒有貧富、主僕、治與被治的分別,唯一的區分只能是自然上的年齡、性別,這是一個「平等的共和國」。

平等是其觀念的核心,也是其終極的目標。只有人人平等,才有社會幸福。人具有追求平等的普遍意志,亦是人類道德的單一意志。(the equal will of mankind, it’s a single will.)人的多樣性,衝突皆妨礙平等(diversity,conflicts)皆會導致人的腐化(不平等),須剷除並化解之。平等才符合自然,才符合理性。

3. 人民(nation),是道德的化身(平等),認識到平等的真理並加以實行,他們擁有這種道德特性,若不能這麼作,將是人民的敵人、邪惡者。壓迫是人民的敵人,人民以平等為名,可以暴力去拿屬於自己的自然權力,可對其施行道德的,暴力的專制(the despotism of violence),以實現「平等的正義與美德」什麼是真幸福? 消除個人幸福的可能性,只有在與人相處下方能獲得幸福。

4. 生活必需品必須平等分配,此須以強制手段執行。廢除私有財產,一切充公,依平等原則分配,此方是一個共和國。那是一個共產,公有財產([Res Publica],common-wealth),財產是為道德性國家設置的,個人需以國家為指導,接受其統治。人須義務性地勞動,統一分配,此須強制執行;公有分配下,沒有買賣,故意無貨幣之需,採行時務分配。「擁有多餘的一地的人之所得是對人民的盜竊。」6rwerw人在這種社會環境底下,任何界線都消弭,不會有更大的欲望。爭訟、罪惡等惡行鬥爭都將消失,這是一種完全平等的理想境界。

Comete de Saint-Simon(Charles Henri)

地方性小貴族,經革命而失去一切財產。是一個旁觀者,非支持亦非反對。科學崇拜者,延攬各方名流而開銷甚鉅,晚年貧困,以門徒友人之資助度日。

建立在對現代科學上的信仰的社會主義

1. 人的理想及由之而成的知識與其社會、文化發展的程度相關。人類的歷史可分為二大特色的交互輪轉:協調的有機時期(the organic period)與不協調的危機時期(the crisis period)。二者不恆存,而是相互循環交替的過程,二者差別在知識與技術的協調配合。

2. 十九世紀是科學、工業有長足發展的時期,對各種實業有很大的信心。藉之可得人類的統一及繁榮。「現代科學不只發現自然世界,也發現了人類世界的法則」「這是一種必然性,電機其上的理想構築是絕對可能實現的。」建立盡善盡美的制度以服人類的要求。社會是要服膺科學的指導。*必然性的科學法則成為實證理論的先聲。

3. 科學含括甚廣,人類的道德也在其中。道德的訴求在教育人群中的最大多數符合德、智、體的要求。人要為整個社會謀福利、造福人群,人皆需勞動,故整個人類社會是一個「勞動者聯盟」國家須為人民尋得工作的機會,國民需要有得工作必做的義務。

4. 工作的分配是必須依人的才能而分配。Talent-work不同工作對社會貢獻也有不同,人際間的收益也將不同。故允許某種程度的不平等,允許存在social hierarchy;允許私有財產存在。唯一的限制是必須符合社會一般性的善,須顧慮到其他人,固遺產需要取消,人須由自己的才能取得報酬。私有財產可以存在,但不能太懸殊。

5. 從社會、政治上,由誰來管理?政治權力非用來統治人民(因人皆有最基本的道德),而是擁以管理物的分配,故最具資格的管理者為實際從事勞動生產的實業家。

6. 去確保人的道德性,需要一個新的宗教(新基督教)以維持其構想中社會的基礎:愛,互相相愛,如此社會方是科學與社會、技術間的有機結合時期。

7. 反對暴力革命。建設一個新的社會,被評為社會主義的工程師。這裡出現了社會主義論者的最基本假設:基於對人道德性的信念,人的道德性藉召喚以獲新祥和社會。

Charles Fourier(1772-1837)

出身商業家庭,自小家產的消失及早期的親身經商經驗令其對商業達到一種憎惡的態度。

1. 在近代工商業環境中工作並非是一件有趣的事 =>商業附庸制(the commercial vassalage)非獨立自主,而是受壓迫。the industrial feudalism層層下壓。自然秩序的倒錯(the reversal of natural order ),表面上看似乎有組織,但實際上是沒有組織。不合人性:disorganization chaos discord, a wrongful system of labor and exchange.

2. a new science ; a definitive science.透過對應一個明確驗證的自然科學法則以建立一個全面和諧的社會。(society of universal harmony)

3. 對人的看法:the four movement:物質性、有機性、動物性、社會性(人)。四種運動各有其本質,不脫離。脫離不了這個本質就是命運。

4. 人的本質就是一種社會性的集體生活型態,而資本主義社會下提倡的個人性有所牴觸,人的幸福是一種社會性而非個人性幸福。

5. the material movement : the universal gravity

the social movement : the passionate attraction (熱情)人有十二種熱情、四十種癖性 可拼湊出八百一十種不同的人類個性,故就人性來說是相當複雜的。the tendency : by nature-the pleasure group, affective ties(universal unit) a social collective.

人基本上具有一種社會,終將形成一個和諧體。Harmony 是 Chors(和諧) 不是一個note(音符)。強調社會和諧不是代表每個人都相同,強調人的多樣性。故認為涉ˇ會須給予充分的自由去發揮自己的天性。liberty-diversity => all directions, an all-round man.365度皆可發展的人。

6. 人在此間之所以痛苦的原因在不符合人性的制度;僵化的體制,限制住的單一方向。

7. 社群主義(Phalanstery):理想人數是810*2=1620人,過多則雜,過少則不足自給,保障生活其中條件的最低限度。工作要有最大的多樣性,工作的報酬是不平等的,固收入的不平等是允許的。社會階級是存在的,至少存在著三種階級:資產階級(工業還是需要的,但是受限的資本)、工人、發明家

8. 對過去的婚姻制度,對付權之下的家庭生活、婚姻制度不滿,認為根本就是種買賣、騙局。故要求男女應在社群中是自由、平等的,無須婚姻。完全的性自由。不強迫結婚、離婚的約束性。贊同技院的設置,孩子由社會共同撫養。

9. 政治權威在這種隨性而為、順其自然,毫無紛爭的社會來說,無存在的必要。眾人之事以多數決。



烏托邦社會主義對人有種道德性的信念,認為社會的祥和在於這種道德性的招換及社會制度的配合誘導…於馬克思、恩格斯的眼中,其未能掌握令社會主義實現的實際條件。



Marxism and Communism Karl Marx(1818-1883) and Friedrich Engles(1820-1895)

馬克斯的三大思考來源:1.德國哲學(康德以下,尤以黑格爾,馬克斯被認為是青年黑格爾) 2. 法國的社會主義者 3.英國亞當斯密以下的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社會主義集大成者,主流。

1. 人的生物本性:the free and conscious labor擺脫必然性,去除先驗的、規範姓的限制。可自由選擇勞動的目的。有意識,方有選擇的意識,並且具有創造性及生產性。亦代表反省、思考自己的目的、行動、獲益以修正自我。

ð 矛盾之處:認為自由是脫除規定的限制,但又以自由為人的種性,此為一種鮮豔的限制。馬克思是本質論的觀點。「自由」是立基於唯名論上的結果,以唯實論出發的話,將出現侷限性。

2. alienation and ideology 異化來自於主宰性的結構。工作的目的非自我的而是為他人。「異化」意指「非人化」(dehumanization) 「異化」的原因:分工導致生產過多,於是出現私有財產,階級產生,階級剝削,此為宰制的勞動。資本主義的勞工階級是人類史上最異化的階級:勞動異化、產品異化(勞動與產品)、自我異化(形成他人的工具,目的非為己)、類的異化

3. 意識形態:人類的特性,仍舊具有一個以實質物質為基礎。人類的意識非先驗,而是後天由物質社會所決定。「生活決定你的意識,而非意識決定你的生活。」只要人能符合人類種屬特性的話,及具有真實正確的意識;錯誤的生活關係下的異化者的意識為「錯誤意識」。以假當真的情況下,使人迷失真相而接受異化(合理化異化),故突破、尋求解放的首要在扭正異化的意識型態。

4.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Communism.利用資本主義的強大生產力而達到得以解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異化生活。

5. the productive:歷史建築在勞動力之上,必然處在社會之中。人形成什麼樣人,社會形成什麼樣的社會?背後的關鍵因素在於生產力的大小,此決定了生產關係的形式。

The productive force(斷裂)   THE MODE OF PRODUCTION, FORMATION, OR

The relation of production(斷裂)     STRUCTURE.(合)

這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是呈現出一種辯證形式。改變生產關係以迎合生產力,創造新的社會結構。

五大生產型態(階段):原始的共產社會、奴隸社會(異化開始)、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社會。資本主義時代是生產力最高的時代,但缺失在分配不均的弊病,故在分配所有權上有所更正。

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是一個全面性的解放,此有賴於資本主義的普遍化趨勢的背景,這個基礎是資本主義打下的。

1852無產階級專政。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以暴制暴,至敵人消滅方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