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清志教授從「東京學」的概念,借鏡激起「台北學」的熱潮,這樣的工作內容廣褒:建
築、空間、人文、歷史、服裝,這些研究的項目早就是自成一格的研究項目,李教授難道
只是提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或像是願景宏大的跨領域、科際整合的應用。特別強調「
「路上觀察學」、「考現學」等方式進行自己的觀察與研究。」,借用班雅明的「城市漫
遊者」的概念,能夠挖掘出更貼近生活現實,也更具有平易近人的風味,少點冷冰冰的學
究框架與事實填充,如文中所引的「東京學」作者小川和祐所寫:「東京學不是東京之市
況學,而是活著的人們和這樣的人們創造的文化進行洞察,並以邏輯方法將之詮釋,這是
東京學的宗旨。」拼湊一幅宏大的地圖,「完整而巨大」。

漫遊者的觀察總是層出不窮

「一個人面對一個大城市可以選擇就是投身在城市當中,享受城市所帶來的種種便利與繁
華,又或者是採取疏離的態度靜靜地望著這城市中的種種。」漫遊者像是試圖挖掘出都市
的意象與特徵,這種特徵對他而言具有鮮明的圖像以及難以抗拒的誘惑力,可能流連於某
個角落,站在人群之外,也可能站在人群之中,通常這樣的角落是讓人難以想見或發覺,
或者隱隱約約的在發揮著作用,可能是諷刺日常生活的喧騰與堅硬,在短暫休息時感受到
的脈動,可能是注視著時間流竄時,現今與過往在身上的交集。漫遊者像是在不斷的觀察
之中,拾獲自己對城市的任何印象,這樣的印象更多的是直覺的湧現,之後再圖冷靜的加
以再現,這樣的過程周轉輪流不止,直到這些人彼此有了更多的交往,直到這些圖像有機
會互相接觸,只是在不被注視的角落裡,新的都市不斷的新生著。

城市的閱讀與書寫

「不是市況學」那是什麼,自然也不會是各種不同領域之間的交互集合、拼湊,而是不斷
的去感知,不斷地去接觸,一個都市裡的共同記憶、共同行為、共同印象是基礎,也是目
的,卻也從來不是要完成的目標,一幅「巨大而完整」的面貌只能是形容的最粗淺詞彙,
有時那只能是一種感受,或者只是一種經驗,並不是那樣的具體。當提到墓園散步學,意
味著對浪漫而悠閒,意味著感知重要人物的追思,僅是描述城市印象的一種符號,可以擺
放在這裡,自然也有另一種解讀的方式。甚至,那所謂的完整是流動不已,毫無終止的可
能。銅像、墓園、女僕等,符號與象徵還會不斷的出現,不論是過往的還是現在的,人與
人間看似不起眼的行為,都意味著下一個可能成形的城市符號。「東京學」、「台北學」
都是要表達出某種特徵,或者某種獨特的經驗,這樣的經驗很難在其他地方被複製,根著
於對共同地方生活的體會與參與時間的流動。

這樣的語言通常是詩化的,正如班雅明在「巴黎,十九世紀的首都」中所提及的,波特萊
爾將巴黎變成了一種詩化的對象。去除了更多分崩離析、局部性的瞭解,詩化要求一種更
加直接地感知,不願受到群體邏輯的任意性,這樣的語言是必須在環境中加以體現與瞭解
對於漫遊者來說,這些話必須不斷的地說,自然像他那樣的角色也是層出不窮,就如同呼
吸一樣。

這意味著什麼?我想那凸顯了對於每個在這個城市發生的日常生活的關注,此無關過往的
學術探究的切割與條件控制,或者是說通過習以為常的溝通概念來互相佔據版圖切割城市
風貌,在「台北學」與「東京學」之中看到的是更通俗的語言、對外人而言更無意義的動
作,是屬於不以對外溝通為目的的自我噫語,漫遊者生活在城市之中,代表的是一種暫時
性的抽離,試圖去將這樣的每項自我噫語給揭露出來或者發出遭到城市邊緣化的傷痛之鳴
,這些揭露不論是恆常不變的或者是短暫存在的,有價值的或者是沒價值的,每個人都能
夠表達的一種類似抱怨式的、感嘆式的驚呼之語。

香港的「法國五月」與「台灣月」

香港每年都會舉辦的「法國五月」,由法國政府與香港政府共同舉辦,在那段時間裡,試
圖將法國完整地呈現在香港人面前,作家平路以為何以不能夠成立所謂的「台灣月」,在
2007年終於由一些來自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以及電影在香港舉辦,「台灣月」也成了某個
令人期待的文化盛事。對於東京來說某些共同的生活經驗變成了在東京生活不得不提起的
特殊印象與經驗,所謂的「法國五月」、「台灣月」也代表了某種對於某個國家特色的表
現,「首爾經驗」是被用來標示韓國總統李明博的城市經營政績的美談,但是作為一個都
市,除了市容,還要有住在都市裡的人共同營造出的城市生活經驗,而這樣的經驗只有當
每個人實地去居住過、生活過的獨一無二感受。

「台北學」與「東京學」都有一個試圖完整呈現今昔、整體與細節、具體以及隱約的城市
形象的企圖,要令每一件在城市理發生過的人事時地物都能夠獲得保存與意義,不斷地用
各種方式來影響著居住在這個城市裡的每個人,不論這些人是久居於此或者暫居,生於此
地或者外地來訪的遊客,當然這些人也都用各種方式來回饋這樣的影響。只是這樣的方式
該如何去達成,如何去辨認,小川和祐認為在「洞察」之後,佐之以「邏輯詮釋」,李教
授則是透過「漫遊者」的態度來處理,儘管對象都是生活周遭的事物--人與其創造的事物
,但是只是詩化的感知,或者是邏輯的解釋,其實小川的「邏輯」似乎在這裡與詩化的漫
遊者並不衝突。城市的經驗是不斷更新的,城市的邏輯自然也是如此,只有當意識到這樣
的事實,邏輯是個別性,區域性時,才有可能細細品味一個城市。「台北學」、「東京學
」同樣在挖掘這樣的特殊「邏輯」與「漫遊感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