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在美、日、中三國接連傳出負面的消息之後,整體性的經濟
衰頹就已經不再只是預料。面對這種情勢,各國紛紛出台許多政策,企
圖活絡似乎停滯的經濟。在政策的背後,糾葛的是大型的財政支出,在
經濟不景氣的環境底下,支出是不是花在刀口上,是極敏感的問題。

從去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到了今年,逐步轉入末日博士所言的全面性通貨
緊縮。原本只是因為信心面不足的所造成的市場停擺,卻逐步浮現出問
題深入實質的產業面,公司倒閉潮、失業潮接踵而來,金融危機只是個
開端,林毅夫所謂的「第二輪效應」正在發酵。然而這些過程仍是粗糙
的輪廓,面對現在的情況,少有人可以清楚的掌握其流向與未來的結果
,但這句話通常意味著景氣復甦將會在什麼時候來臨,然而,真正的情
況是這是場連經濟學家都前所未見的情況,美國企業研究所的萊因哈特
認為這場風暴與衰頹會持續多久因經不是該去關心的地方,真正該感到
擔憂的是它會帶來多少影響,以其面對它我們要付多少的代價?這場經
濟衰退在這些人眼中,意味著早就已經質變了。

如果問題都沒有看清楚,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就動用如斯鉅款,是否
能夠真正帶來有效的助益,尤其是透過特別預算、舉債的方式,可以在
各大媒體上看到,跟隨著某些重大的抒困案引來的爭議通常都圍繞在「
債留子孫」上,這個名詞說明了這些決定本身帶有很強的豪賭性質。該
去作嗎?打著「變」為旗幟當選新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延續著前任總
統曾經圍繞著的七千億抒困案,也正羅織著另一波七千億的經濟振興方
案,現下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政策,「振興經濟」勢在必行,這種類似的
方案,在世界各國的政府也著手在辦理,在英國準備投入兩百億英鎊去
執行,將投入公共建設之中。但也有政府選擇另一種方式去提升民眾的
消費能力,透過退稅、消費券,試圖去點燃因為心理因素造成的購買力
下降,事實上,消費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啟動了經濟衰頹的惡性循環,政
府只有透過減緩這種循環,試圖挽回即將倒閉的企業,升溫冷卻了市場
。但是這筆金額的花費實際上爭議更大,豪賭性格也更強,這筆金額並
非像公共建設一樣,確保帶來一定的效益,消費行為帶有更多的不確定
性,金額的籌備絕對是額外募集,這在更大的程度上舉債人民、留債子
孫的作為,同時這筆錢的發放將牽扯到更多爭議與公平性的問題,原本
認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福利」在這種時刻也成了敏感的名詞。

有必要嗎?正如歐巴馬開啟的特殊爭辯:汽車工業是否有挽救的必要?
如果在布希時代已經確定了金融機構必須維持其不墜,因為代表整體民
眾經濟運轉的信心面,一旦崩潰,將會造成更險峻的經濟衰退的困境,
但是,作為一個民間企業,汽車工業是否也值得提撥一筆款項去加以抒
困。因為銀行部門銳意創新不管風險,以及政府監理的過度放寬,已經
在極不公平的情況下動用全體人民的納稅錢,如果今天只是因為一項私
人產業的經營不善,是否有必要像拯救金融體系一樣去加以援救。在台
灣面臨了同樣的問題,市值急速萎縮DRAM產業也同樣備受矚目,這項維
繫台灣經濟命脈的產業,是否有必要加以抒困,或者像另外一群人所說
的,這是個該讓整體DRAM產業轉型修正的時機,在美國同樣也持有同樣
的觀點,汽車工業必須提出有效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夠在提供資金方
面加以審核評估。但是也一如汽車產業在美國的意義,在台灣,DRAM同
樣不能夠被放棄,環伺在東亞新興的國家,台灣的這方面代工的優勢已
備受衝擊,若果不加以拯救無以為繼,但是另外一些人認為這是個轉型
的機會,唯有透過轉型,改變經營型態,才有機會脫離削價的流血戰。

如果抒困案的對象與目標應該合理的被要求因應環境轉型,甚至必須提
出必要的改革計畫時,只是透過發放消費券或者退稅的方式,似乎略顯
薄弱,且爭議性更大,對於整體的實質助益會帶來多大的效果,其實持
悲觀的觀點頗多。劉憶如教授曾經將「消費面」是作振興經濟的「老大
哥」,但還需要其他三個面向的互相搭配才能有切實的效果出現,其他
三項其實正是著眼於整體經濟環境的改善,而這種消費面的恢復除了在
經濟復甦上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更大的意義在於說服人民相信經濟的成
長與恢復是有希望的,如果這點共識無法達成,其實給不給人民金錢,
執不執行「紅包政策」真的沒有太大的差異。有錢拿,誰會不要,但是
在國內除了少數撻伐,多數靜默,甚至還可以看到有「拒領消費券」的
聲音,消費券可能只能發揮替代消費的功能,可能無法帶來政府預期的
乘數效應。行政院院長試圖透過與振興經濟方案跟消費券結合的方式在
國會闖關,但是卻在朝野的一至杯葛下分割處理,其巨額資金打算在短
短一個月內放行,似乎有些莽撞,但是這卻提示了一項指標如果沒有振
興經濟的舉措,政府沒有更大的動作去改善經濟環境,只是發放消費券
恐怕只是讓國內民眾虛度一場嘉年華。

另一個對消費券感到悲觀的解讀,正是在於當人民拿到自己的錢,明知
道這是很可能只是拿東牆補西牆的短暫性政策,又能夠掌握多少民眾願
意共襄盛舉,將此消費券用於實際消費,也難怪有關單位祭出罰則,禁
止套現。舉債、動用民眾稅金換來手上的一張消費券,透過媒體的大肆
渲染,這種對於手上的錢是否必須要花掉,如果必須花掉,又是否必須
還要牽動自己荷包裡的錢,這種疑慮始終矛盾的存在民眾的心中,這正
是替代消費出現的溫床。尤其當這種政策被民眾察覺僅是短暫、即興式
的作為時,此類消費券則必須多發放幾次方能掃除民眾疑慮,但是這同
樣也是掩耳盜鈴式的政策執行,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人民清楚的很
。如何消除疑慮,同時將民眾的眼光引導到長遠的預期,避免因為短暫
的不景氣而退縮,形成惡性循環,是消費券以及諸多重大抒困案在執行
上,對人民的心理必須考量是否具有宣示意義,已達到氛圍的營造。

當失業潮來臨時,這些被迫資遣的民眾該如何處理,這是經濟問題,但
也是社會問題,這就不是短暫救濟、補助消費可以解決的,這種失業狂
潮明顯對消費券有更大的諷刺意味。如果整體經濟環境不改善,企業無
法生存,工作機會不能夠被有效創造,原本締造的供需體系將會修正,
許多人會認為這個時候必須停下腳步思考是否過去的生活過於豪奢,如
果大家省吃簡用,儘管供需體系必修正,卻也無礙,只是在這個過渡期
中可能滋生的社會問題將比經濟問題要來的可怕。這種期待企業能夠自
然轉變、修正,改造為人詬病的虛胖體質,是建築在失業者的犧牲上,
儘管日後的經濟恢復了,但是對於那些因為泡沫虛胖破滅而犧牲的人而
言,無疑也是種欺壓。

在這種情況下,有許多人選擇自行創業,有成功的例子,因此對某些人
來說,這段時間剛好是重組的機會,創業必須被鼓勵,甚至認為必須要
透過政府鼓勵並創造某種適合創業的環境,讓人民儘管失業了,但卻能
夠擁有自己一片天。這種企業在這種環境底下會比較容易生存,因為簡
單的組織, 清薄短小的企業體,在信任感薄弱的社會裡,透過較密切
的客戶經營手法,將會穩步拓展業務範圍,形成規模,也因為小規模的
組織樣態,可以更加靈活的生存。今天報上就刊載了第三社會黨發起人
周奕成的一篇文字,期許台灣成為「起業國」:「鼓勵台灣人做勇敢睿
智的創業者(起業家),讓台灣成為一個適合創業的國度(起業國),
這就是讓台灣第一個從全球大衰退裡重新站起的策略。」儘管他自述這
種說法並不合時宜,但也許對更多人來說,自行創業是讓自己在景氣低
迷的整體環境下,孤注一擲的好辦法。這無異對過去政府、將眼光集中
在特定產業,忽略整體環境氣氛營造的戰略思考的抨擊與扭轉。只是這
種思考可能所發揮的最大功效正在於更有效的吸收因為企業裁員下民間
動員,但是否真的裨益整體環境似乎仍有商榷空間。因為這確實面對了
實質營生的問題,如果當大型企業都無法有效穩固自己的消費族群,新
增的創業族群又能夠搶得多少,他們唯一有的優勢就只有低價競爭,也
許這種型態的供給體系被認為將有效降低被過度哄抬的物價,但這種作
法違反了群聚效益,實際上並不會因此降低多少,同行競爭下,只會在
惡性競爭中造成品質的低劣。自行創業的另一種形式正是依附在核心產
業的外圍作些加工性、中下游通路,高度服務性質的特性,只是當民生
必須都已經讓民眾感到焦頭爛額了,高服務性質的產業恐怕生存空間也
不會太大。當我們關注到DRAM產業必須要轉型,許多人看到的是避免同
業間的流血戰、削價競爭,而是希望看到整併的結果創造更具競爭力的
國家代表性產業。

積極鼓勵創業提示了一件政府要去思考的問題,如何有效的動員人民,
發放紅包並沒有讓人民感到安心,更何況在使用期間相比下,那筆錢恐
怕有點貽笑大方,只有當自己有工作,同時社會上的民生物價能夠負擔
的起,才能真正在實質意義上啟動「消費」這個火車頭。當政府在思考
如何提高人民的消費能力時,卻絲毫沒有在現實環境中造成多大的改變
與規劃,許多人詬病當前政府缺少一個宏大的目標,也許部分民眾認為
這是兩岸關係最密切的時機,這也將會台灣帶來希望,但是當雞蛋放在
同一個籃子時,這種賭注似乎太大了,而反觀澳門與香港,近來的情況
,在看看大陸,在這場風暴中,各地間傳出抗議,也讓中央政府處理的
疲於奔命,屢出重手。另外,如果當消費券這樣的政策並沒有達到如期
的效果,之後的大型抒困及公共建設預算又如何獲得人民的支持。對一
個國家社會最壞的情況莫過於人民彼此擁財自重,不願意參與整體性的
經濟活動。


--------

周奕成:在衰退前準備復甦 打造台灣起業國

周奕成

歐盟諸國逐一進入衰退,日本已連三季的負成長,美國則膽戰心驚地準
備面對金融風暴後更大的產業倒閉災難。在主要出口市場都陷入可能的
嚴重衰退之後,台灣實在不必存有太大的僥倖之心。現在我們所面對的
問題不是會不會衰退,而是我們如何面對衰退———應該說,台灣該如
何準備從衰退中復甦。

如果人類對於我們自己所創造的經濟體系有點了解的話,依照經濟學家
們所說的,這確實是前所未見的經濟危機。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
魯曼就警告,任何急迫的措施都必須嘗試,即使讓政府背負更大的債務
亦在所不惜。很不幸地,我們並不真的了解我們所面對的危機。

我們面對的危機 我們其實不了解

當代的大眾金融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沒有任何個人能夠完全理解的程
度———公開上市企業向大眾募資或借貸,再讓股票及公司債在二級市
場上流通,更在其上重重疊疊地架構了前高盛執行長、美國財政部長寶
森都坦承他搞不懂的無數金融商品。在這種經濟體系裡的人的行為,建
築在快速互動的集體心理及不斷後設的策略思考之上。這樣的複雜體系
,對於任何的政府政策將如何回應?相信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只能說:不
知道。

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聯手降息,降到無可再降。多國政府狠下心來減
稅再擴大公共支出,不管龐大債務未來幾年內將如何侵蝕經濟發展的根
基。再來就是消費券。消費券政策即使在短期內有些微效果,也會很快
證明失敗。原因在於消費券政策的公眾教育效果太好了:新聞媒體不斷
的報導,使政府已無更佳政策工具來對付不景氣的事實廣為大眾所知,
更把消費券造成的政府債務也讓大眾有所了解,將造成對於未來沉重財
政包袱延緩經濟復甦的預期。

日本發行消費券,講明了三年後增加消費稅來彌補政府虧空。人民知道
三年後稅會更重,經濟怎麼會好轉?對政府債務和未來稅負的認知,將
使得消費券的效果僅止於曇花一現———消費券花掉之後,大家對於經
濟前景更加悲觀,把現金守得更緊。而政府還能再印一次消費券嗎?

複雜的經濟體系 政策難立竿見影

短期政策救不了經濟,沒有一注射就有療效這種事。一言以蔽之,這是
複雜的年代,複雜的體系,大眾不會乖乖接受政府的安排,做出官員所
期待的反應。國際金融家、產業執行長、散戶投資人都有他們自己的盤
算,不管是否真的聰明。對付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唯有靠新的政策思
維———引導大眾對中長期景氣的預期。如果大家認為經濟三年內會復
甦,那麼可能兩年內就開始復甦。如果大家發現政府只剩下短期的手段
,那麼短期手段用盡以後,衰退會持續更久。

現在,台灣必須準備如何從衰退裡復甦,但不是立即的復甦,而是兩三
年後(如果不是更久)的復甦。因此,政府目標應該放在有助於未來經
濟復甦的政策,而不只是短期刺激消費的政策。公共資源也應該用在能
夠長期幫助多數人的政策,而不只是短期勉強挽救少數企業的政策。

什麼是有助於未來經濟復甦的政策?什麼又是有助於多數人的政策?答
案是:創業!創業!創業!量大質精的微型和中小型創業,是最能夠將
豐厚的民間儲蓄重新動員起來的方法。鼓勵台灣人做勇敢睿智的創業者
(起業家),讓台灣成為一個適合創業的國度(起業國),這就是讓台
灣第一個從全球大衰退裡重新站起的策略。在全世界政府和媒體都大肆
鼓吹消費的時候,我知道高談創業不只是不合時宜而已。然而這場經濟
危機的未來發展,將證明惟有鼓勵創業是台灣經濟再度奮起的途徑。

(本文作者為第三社會黨發起人)

SOURCE: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61602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