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解釋,工業革命起於英國,之後其他國家則仿效英國經歷這
一過程。這種說法可以追溯到馬克斯,認為先進國家是後進國家的
未來型態;直到近代則更明確地用「模仿」來說明歐陸工業革命的
現象。

然而這樣的說法卻存在著兩個缺陷:一,「工業革命」一詞本身就
不適用於形容這時期的轉變;二,用模仿的概念來說明歐陸工業革
命則過於簡化。

這一時期所呈現的經濟成長,是從農業社會全面轉變中的一環,並
不能單以工業化涵蓋。過程中由諸多因素雜揉影響,其本質不定,
不同背景下,均有不同的決定性因素。

 


「工業革命」一詞起自法國,因為湯恩比一場演講而風行英國。關
於英國工業革命的開端,並沒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描述則主要集中
在發明創造及其突發的性質。

主張「革命」一詞的人,多半藉之突顯其改變的特性。

英國的工業革命中的重要變革之一是棉紡業,雖然確實表現出工業
革命激烈變動的特性,但是在整個英國經濟活動中,只是局部的變
動,並不具代表性。

煤鐵及機械被認為是英國工業突然成長的原因之一,但是這兩項的
發展在英國境內卻是十分緩慢,是一個長期性,近乎自然演變的過
程。

另外,就整個英國來看,也並未因這些發明而馬上造成經濟結構上
的劇變。看到其他國家的情形,可以發現「工業革命」同樣被當作
經濟成長初期的解釋,這種解釋模式的內涵在於接受經濟上有不連
續的「突然變化」存在。

然而,在晚近的結論裡,這些國家也意識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
必然存在突變式的躍進。

 


探討歐陸國家與英國在工業化上的關係時,蘭德斯曾提出「歐陸競
爭」的概念,但是這種概念卻遺留下一個問題,即是否刺激產生新
的特殊模式?

以下檢視幾個不同國家的情形:

比利時,具有豐富的煤藏量,其所追隨的是英國的模式;

德國,整體上區域發展不均,中南部具有相當規模的紡織工業,但
所依賴的動力是水;

法國,由於人力及煤藏量不足,影響所及在於企業規模結構小,對
水力依賴甚深;

奧匈雙元帝國則擁有豐富的煤產量,但是其工業化則低於其他歐陸
國家甚多,其主要關鍵在於人力資源的低水準;

尼德蘭、瑞士、丹麥、挪威與瑞典,這些國家幾乎沒有煤的供應,
也都曾被認為是貧困的國家,但在工業革命時期之後卻成長甚多,
他們的共通因素在於國際市場的貿易,並發展了專業的出口工業,
人力資源在此顯地重要。

地中海國家、東南歐國家與帝俄在局部地區具有工業化跡象,但整
體發展情況卻明顯落後,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人力資源非常低
落及缺乏重要的農業改革。

英國的「工業化」因素在於煤及人力資源,但是造成一個國家「工
業化」的因素尚有農業改革、財政制度、國際投資及國際貿易等。
因此工業化絕對不只有英國一種模式,而是許多因素間互相影響造
出多變的「工業化」模式。

SOURCE:西洋史集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