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在世紀交替間充斥著不確定感。

不具宗教信仰的群眾明顯地感到不安,對於流行於社會上的諸多思
潮,在其眼中皆具有宗教的色彩,他們希望找到生命的意義,尋得
真理,儘管他們已經不是東正教徒,但此時尋求終極的人生目標與
價值對他們而言仍是迫切重要。

這樣尋求終極目標價值的行動同樣也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構成一種
特徵,這種特徵的背後是俄國人思想中的「漂泊者」概念。

「漂泊者」在二十世紀初的意義是:貧窮者,為了尋求真理與公義
而於大俄羅斯的土地上流浪,而這種形象常常被歸入宗教世界的範
圍。

追溯「漂泊者」的形象,可以回到十八世紀興起的「反正教」活動
及其思想,反正教的內涵在農民反對教會、沙皇專制的形成,反映
出農民欲建立公益社會的烏托邦夢想,他們反對偶像崇拜,要求尊
重個人,堅持真理、理性,確信人的價值,感覺人的尊嚴意識。

俄國宗教哲學家尼古拉貝加也夫指出:「漂泊生活為非西方絕無僅
有,非常典型的俄國形象,漂泊者在無垠俄國大地上行走,從不安
定下來,從不為外物所羈絆,漂泊者尋找真理,尋找上帝的國度,
他志在遠方。」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一個典型的「漂泊者」具備著二個要素:不
安現狀,追尋著一個目標。從祁若娃研究的結論:俄人的思想特色
是喜動不喜靜,寄望未來,深思過去。而此適足以說明一個漂泊者
的形象:表現出永遠不被拘束的特性,且希望了解過去所傳達的意
義,並認為那將導致未來終極目標的發現。

這樣的特徵也可以在俄國聖愚身上發現,不屑現行於世的各種社會
事物,而企圖顛覆一切,此正符合「漂泊者」不安於現狀的特性;
同時,其行動寄託在一個遠方的終極目標上,正像是「漂泊者」求
能建構出理想社會的遠大目標。

我們或可這麼說明聖愚與漂泊者的關係,後者實代表了前者追尋目
標的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