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處理是否淪於表面上的包裝問題,實際上並不影響對客觀環境的所謂事實
,作為文字本身僅僅是客觀環境的鏡像,被動式的存在。我們選擇何種方式來
傳達概念的世界,關鍵不僅僅在於傳遞物的材質,也在於運用傳遞物的主體,
也包含接受傳遞物影響的受者,這之間的連帶關係,將會影響到事物概念的完
整傳達。文本分析在於取得對於一篇用來傳遞某種訊息的文字的解讀,試圖在
安排訊息者與受者之間達成一種共識,事物的傳達僅在於共識性的存在前提之
下,才有存在的空間與條件。這個時候的文本分析本身是斷裂性的存在,是隨
時、地、人幻滅,殊異性是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但從資訊的傳遞過程的完整
性必須透過三個階段性的變數組合。

孔恩的典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對於知識的認知起了革命性的轉變,知識的積累
在典範之中才有可能,典範的移轉說明了知識的積累並非具有完整的連慣性,
而是處在某種前提之下。典範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跨知識領域的可能性將被重
新評估,跨知識領域的融合帶來新的研究領域的突破,但是這兩種不同的探討
本身可能代表著正是相同焦點的不同典範時期,因此,彼此之間具有衝突性,
彼此可能對於對方的假設與研究途徑都有所衝突。知識的積累之間的貿然結合,
可能帶來實際上的操作困難與邏輯推演上的錯誤。這本身具有弔詭的情況,對
於相同的標的物,因為不同的研究眼光與視角可能因為形成不同的典範而彼此
之間的知識積累是中斷的、不可通融的。

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或許更清晰的說明了這樣的矛盾情況,核心與外環理
論地帶,是將典範之間的衝突與不可通融性動態性的描述出來,透過這兩類知
識的提出,使的典範之內的種種知識理論的建構本身都是具有主觀與意識進行
的活動,並不像孔恩將典範內的知識積累完全是屬於自發性,也因此在拉卡託
斯的科學研究綱領之中更將主動性交還給建構理論者本身,透過有意識的安排
,使典範得以形成,通常這樣的典範形成不會僅僅是一個人,必非因為一次偶
然的激發,造成後來一連串典範的興起,而是典範的興起背後必然存在著一群
相關的理論工作者,彼此之間可能具有相關的學術氣質與興趣跟焦點,試圖對
於部分議題給予主導性的解釋領導權。

這兩者似乎都意味著文本分析在理論建構上不可避免的存在性,唯有透過對理
論的文句、鋪陳進行解析,否則無法對於該典範進行解構,進而瞭解原本可能
簡單的知識之間存在的複雜關係。孔恩的科學典範革命與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
綱領都更著重在知識的不可通約性,以及知識之間連貫的危險與消極性,換句
話說,對於知識而言,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彼此具有衝突性與不可並存性,而
非如同瞎子摸象,越多的知識將會帶來對圖像的更清晰描繪,相反的,更多的
知識將會破壞共識性與對焦點的模糊。文本分析放棄對於共同性的尋求,認為
那將會導致規範性的自我設限,相對地,透過對於個方面的獨自表白,將會激
發更多的可能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