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將態度視為一切做事的根本,也喜歡用這個觀念來織成一頂大帽子
扣在許多人的頭上,有太多的衝突來自這個看似重要,卻什麼也摸不著、辨識
不明的理想上,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其實卻因此謀殺了許多人。

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正面與負面,這些相對的概念就是態度的組成份子
,就像欒生子一樣結伴出現,沒有了另一個,自己也展現不出什麼特別光彩,
沒有自己獨特的身份與個性,完全是隨著場合與變動的標準在存活著,就像光
譜的兩端,唯有極端的兩頭看得到顏色,態度就像那兩個極端的顏色一樣,但
是卻不像光譜是條連續體,反倒像是截然分開。

習慣在這兩造間選邊站,卻忘記了自己正往極端不斷靠近,那像走在懸崖邊鋌
而走險,浸淫在那個氛圍內,靠著排斥另外一邊作為滋養的空氣與養分。生命
變得偏頗而狹隘,無法體會另外一種人的心情,就像走入死巷弄一樣難受。

積極過了頭的人往往受到排擠,儘管自己也對這些人感到無奈且討厭,為了證
明自己是對的,最後卻也落得與眼中懶散的人同樣的下場,終日怨聲載道,抱
怨環境裡的人事物都要處處與他作對。那就像股破壞的力量,要在一片相同之
中脫穎而出,勢必得破壞周遭,也破壞自己。

其實極端本身就是一種可怕的破壞力量,會讓人變得尖銳、堅硬,而態度這樣
的東西就好像是缺少了中間那快緩衝的地帶,只有極端,什麼都沒有。因為只
有極端,才顯見其殊異與相對,不是為了自己的存在,而僅是為了要證明自己
的不同而已。

態度就像市場中的品牌一樣,在一片廣大的商品堆裡,只能透過這些品牌來加
以辨識,瞭解到這些商品大致的情況。只是品牌就像是在模糊不清的製造過程
中引導、塑造我們相信並可以分辨的指標,並不意味著我們確實能夠瞭解到這
項商品是否真的如我們所見、所預期的那樣,真的切合我們的脾胃。

習慣被塑造的品味,周旋在眾多品牌之間,在廣告媒體的烘托下,消費不再本
於自身對相對應的需求之了解與滿足,而漸漸轉為抽象,漸漸跟自己脫離。於
是也忘了自己當初為甚麼要購買這樣的東西,為甚麼要購買這樣特殊製造過程
下的東西,這個品牌的東西。

用態度來認識人,就像在給人群之間架上一個間隔清晰、無法逾越的分隔網,
人被分類了。在態度之前,人變得無知也懶惰了,變得容易猜忌,也變得更為
虛假與表面,寧願相信一個用心良苦,但是卻無法提供一個令人滿意的成果的
人持續不斷的浪費資源,卻始終不會給能力優異,但是在生活上得態度不能投
己所好的人。

那代表著人只願跟自己對話、溝通,放棄了實實在在的去接觸旁人,因為許多
細微的小動作、偶而出現的態度,就將之解讀、歸類為某種類別、族群的人,
也啟動了無數的連鎖機制,像是抵制、懷疑、信任、合作,當這一切變得越來
越自動化時,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冷漠,更具有被取代的可能性。

當我們不斷的尋求個體自由的理想實現,卻忘記了我們內心深處始終牢牢的鎖
鏈著某些斬也斬不斷的機制,便利與效率,迷思大量的處理與運作,讓許多事
情簡化在簡化,類化在類化,當類化這個概念首度在人類的歷史上出現時,人
類找到了以簡馭繁、進步的鎖鑰,但卻也找到了自我束縛的枷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