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當中有很多指標性的語詞,這些語詞絕對不能夠只看它字面上的意義,相反地,比
起許多只是代表情緒性的字眼,這些看似中性的語詞反倒湧現了更強烈的語氣跟當時的
心情狀態。

人跟人之間是重視合諧的,不管當時的情境是否允許或者實際上如此,這種氣氛像是必
須要存在與維繫的,所以對話的過程中,這類的情緒用與自然也就相對隱諱的多。但是
我們也習慣並且敏感於字句的斟酌使用,堪稱是一種藝術,對話上的許多技巧是需要模
仿、揣摩,這其實很一般,人不就是用語言在交談、建築關係,自然也發展了一套複雜
的系統。

我們應該了解許多事情嗎?確實,在交談的過程中,好像被設定應該要能夠認同許多沒
有明顯反對的事情,同時在交談之後,雙方都能夠篤定的確認彼此都能夠了解自己想要
表達什麼。所以當我們對許多必須一再強調的對話內容感到不耐,以致於發明了「常理
」,或者所謂的「常言道」來代替許多不願意再多說的背景介紹。

所以很多話的開頭都習慣用「你知道」,因為這是為了讓對話的過程能夠流暢持續下去
,並且試圖先消毒可能在接下來的對話內容裡出現的許多障礙,最重要的當然是意外的
遇到對方可能表示不同的立場,這個時候,「你知道」三個字發揮了完全的功效:既然
你都知道了,自然就曉得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這句話底下想要表明的意思是:你必須認同或者體諒我所要表達與堅持的。就算你持反
對的立場,不好意思,請你稍微忍耐一下。所以當我在跟人家說話、聊天的時候,最討
驗聽到的就是這三個字,我總會反射性的告訴他:「少來,我根本聽都沒聽過!」想要
討得我的背書,總是會讓許多原本可以暢快淋漓的促膝長談,變的只是時間上的耐久賽
,徒然浪費時間。

相對這樣的用語,為了表示我們的憤怒是可以被接受且絕對具有共識的資格,我們會事
先強烈表達這樣的姿態:我對這件事的始末不清楚,所以我對這樣的結果產生疑惑、反
對,一切還有轉圜的餘地,這是我所允諾的。但是前提是:必須要先說服我,使我能夠
清楚了解這一切。

這就像某些人喜歡在一連串聆聽過程之後,皺起眉頭說:「我不懂,為什麼......」通常這
個時候,他其實表明的是已經無法接受其他理由了,他的不懂並不是真的不了解這些正
在發生的一切,因為他也不想要去試圖了解,他的「不懂」實際上代表的是:你為什麼就
是不懂我想要表達與堅持的。這是一種手法:為了達成對自己的肯定,首先要將對方的一
切做一番看似冷靜的質疑。

是「質疑」,而不是「反對」,面對兩個僵持不下的立場與價值觀,如果只是表達「反對
」在這個以合諧為一切前提的社會環境底下,會被打成以下這段評語:「為了反對而反對
」,其實在這個社會上,鼓勵的是一種合諧,一種基於理性邏輯可以推斷的共同體合諧,
其實所謂的合諧在這裡,已經被替代以更強化凝固的整體,而不是你我之間的互相配合,
而是共生結構,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具有彈性。

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否定這個既定的關係,因為遷一髮動全身,誰知道這個工程將會耗費
多少的成本,所以我們寧願保持對這件事一個開放的態度,認為其來有自,只是自己尚未
知悉這樣的謙虛態度,只可惜這樣對事情的謙虛態度,卻轉變成必須對其他人表現出倨傲
的神情,並且佐以無數的質疑,將對方的一切砭的一文不值。

這又是個本末倒置的結果:人跟人之間發生了許多事情,但最後人卻從這些事情裡頭去認
識人跟人之間該有的型態。因為我們了解到人之間的許多事情可以解釋這些聯繫的各造,
於是我們知道這些事情為基準,反倒對源頭的人產生了疑問,認為問題絕對是出在這裡,
我們對事情只有保持不了解、不清楚的保守默認心態,但是對人卻能夠傲慢否定其存在的
真實性。

「我不懂」因為我想說的、我所表現的是如此的跟你不一樣,為什麼你不能讓事情的步調
跟著我一起走,而是要跟隨你的步調走。事情不就是如此進行下去嗎?為什麼你總要用特
殊的方式去改變?這其實不僅是我們對對方的不了解,其實更隱藏著對對方絕對不信任與
否定,並試圖在彼此之間所發生的關係裡頭取得競爭關係的主導權。

這是人本身的私利所造成的嗎?不曉得,或許只是因為人總是喜歡幻想,直到發現了可以
用某些聲音來彼此溝通時,發現可以掌握到對方心裡在想什麼時,就幻想了原來彼此之間
是如此的相同,但是殊不知這個想像卻是以自己作為模版,不停的將刻板印象複製出去,
造成對旁人的困鎖、障礙。

其實回到一開始,「人跟人之間是重視合諧的」,這句話、這件事所要表達不就是這樣的
情況:「合諧」是個要去遵守的規約,同時對雙方發生了關係、產生了影響,但是這樣的
影響卻像是海浪拍向兩邊的不相同的堤岸上,在拍回的浪花上,也會因此產生不同的型態
。這是人必須學會尊重的根源,不能輕易相信事情只是因為發生在其中的所有人所共同造
成,但是也不要認為每個人都必須順應事情的流變,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沒有人有資格
去左右另一個人。

所謂的「合諧」是種密契,建立在對彼此的信任與了解上,並不一定要存在著什麼具體的
共同認知與價值觀,當然也許這樣的原則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但是我要強調的是面對這
樣半自然半人為發生的事情時,能夠彈性秉持自己的概念、時時尊重體會旁人的意見,也
許不認同,但是在可以允許的範圍內,彈性、委婉去進行這場摩合或者摩擦,而不是為了
維持這樣的合諧,始終發表著與內心有段距離的談話內容,這就失去了對話應該發生的各
種效果:宣洩情緒、溝通意見等等。

其實每次聽到這些用語,都讓人感到無所適從,其實那也意味著更多更具開展性、可能性
的對談其實已經結束了,剩下來的也只是毫無意義的各自表述,自說自話,或者一方硬著
頭皮、耐著性子的去附和,用只剩感嘆語氣、毫無具體實際意涵的說話,活像個不知其所
以的發出聲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