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參考書上的地圖裡,因為將台灣的地名標明「台灣特區」,而引起了軒然
大波,甚至引起部分議員的撻伐,當然是揪出了編輯的疏失,但卻也在最敏感的
時間犯了最敏感的錯誤,或者說最誇張的錯誤。

但是這樣的問題更大的戰場應該在對教科書內容的編排上,以及是否能夠反應特
定的目的與其預計達到的效果,這樣講似乎具有某種特定的政治考量,或許對於
某些懷有濃厚道德觀感的人的來說,是一種對教育的玷污。但反觀前教育部長在
教育上的諸多革新,其引來的諸多的抨擊也正是來自這樣的態度。

「本土化」一直是前執政團隊試圖在教育政策上有具體而明顯的方針,不論是顛
倒地圖、對歷史名詞的更新或者才文學上全力發揚本土文學,削弱對中國傳統文
學的比例,這些引起該研究領域裡極大的反彈。當「本土化」等同於「去中化」
時,其正當性就有被質疑的可能,引起爭論。

對於台灣歷史教育的問題已經被討論許久,無非是過大篇幅的中國成分以及缺乏
台灣主體性,儘管在中學進入歷史學習之初,即以台灣歷史作為第一個階段,「
認識台灣」到目前有將近一年的時間都在討論有關台灣的歷史,同時原本的中國
乃至世界歷史部分略做刪減,台灣的歷史似乎僅是獲得更多的篇幅去介紹,或者
乾脆將中國歷史也併入世界歷史的範疇,在歸類上也有所更動,什麼是台灣的主
體性卻仍是一個問題。學者透過自己的研究結果,歸類出一些相關的台灣歷史的
部分特性,是否要藉此來強調台灣歷史演進的特殊性,但是這樣的研究成果本身
可能具有特殊的目的性,在教學過程中未必是件好事。

「台灣特性」的可能性潛藏問題在於解釋權的壟斷,以及其中可能蘊含的意識型
態,問題可能在於台灣史事的部分缺少更多的材料,但是這樣的解釋並不合理,
畢竟我們還有很多時間探討中國或者世界歷史,所謂的台灣歷史的填充在時間上
並不允許,也並不實際。最後只能夠透過升學主義來膠著化問題,讓雙方都有空
間繼續去爭論,其實檢視台灣的中學歷史,史事並不算少,記憶的部分甚多,即
便是創新教學,往往也面臨升學考試上,流於形式上的偶然藝術創作,可能並不
具有實際的歷史教學效益。

不管篇幅怎麼增減,分做台灣、中國以及世界三塊領域像是不可更動的畛域,作
為一個完整的歷史教育過程,這樣的區分是否必須加以考慮。這樣的講法並非為
了全球化在背書,即便台灣的角色與地位必須擺在全球化的角度下來審視,所以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台灣與中國的刻意脫鉤顯然具有偏剖的意識型態,與欲以特
殊解釋視角的灌輸的侷限性。什麼是台灣人?可能現在仍舊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似乎不是中國人就代表了台灣人,這些問題是否就是台灣主體性的加註,但是
如果連上述的問題都無法獲得積極性的回答,什麼是主體性這種抽象的名詞,除
了在學界封閉的流傳外,並沒有任何助益。

台灣歷史教育的敘述缺少從台灣的視角出發,儘管台灣的史事或許已經很豐富,
但是正如某教授所提及的,台灣的學生瞭解國共內戰的程度可能比二二八要深,
儘管這樣的提法略微失焦,但是這也意味著對於自己這塊土地,在敘述上的力道
與感情上並未能在台灣學子心中建立起來,當台灣人在語言上不自覺的使用了日
語,以及日語上的習慣,但是對於台灣的日本時代也僅止於對於文字的認識,並
未能建立真正的情感上的認識,這樣的要求並不是要達到學界要求的同情式理解
,而是對於台灣學生來說,在援引以及談及歷史事例時,能夠自然貼切的瞭解屬
於台灣的時代氛圍以及特殊的情感對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