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比起看螢光幕裡跳動的文字,印在紙張上的文字令人感覺更加生動,
傳遞的訊息也更立體,更能刺激人思考。我想這是紙本與電子傳媒之間的差異
吧!今天又出現一項研究顯示:報紙能夠比電視更加使人感到快樂。這當然與
內容有關,但更重要的或許是我們可以選擇要先看哪一個版面,但是我們不能
要求先進一段體育新聞或者文化新聞。更大的區別更在於當我們看電視的時候
,只是眼球的運動,頂多加上一根手指,而且除非是大螢幕,不然永遠只能維
持同一個角度、一個姿勢。

記得不久前在中央研究院裡發生過一件爭議,能不能夠在餐廳裡擺設電視,部
分人認為用餐是個舒服的悠閒時光,不想讓吵雜的聲音干擾了片刻的安寧,但
是更多的人認為,這樣做似乎比較不會無聊,最後這個爭議不了了之。發生的
地點很有趣,中央研究院是最高的研究單位,在裡頭工作的不外乎是一些台灣
屈指可數的學究耆老,他們會提出這樣的要求顯見其特殊的看法,只是在關心
國家大事出名的台灣,這種意見或許更多的只是象牙塔的氣味,認為他們並不
懂得去與外界聯繫,才會提出這樣不近人情的要求。

這項爭議凸顯了有趣的問題,這些看書看多了的人,何以無法接受在吃飯的時
候看電視?這當然跟台灣的媒體偏好政治有關,因為在台灣不提這項特徵反而
顯的奇怪。我曾經試著在吃飯的時候,看看不是撥報新聞的節目,即便是電影
,也食不下嚥。我可以體會那些沒有電視就吃不下飯的人的感受,生活的壓力
、工作的繁忙,只有在這個時候,可以讓我們跟社會更加聯繫,尤其當我們不
是像那些有遠大抱負的讀書人的時候,當他們拒談膚淺的台灣政治,視之以口
水時,我反倒認為那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想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媒體,不
只是第四權,它最初的原生型態應該是成為我們認識外界的一個衍生機制,直
到有一天它發現自己也有能力創造我們的生活時,才慢慢被扁斥,但其實說貶
斥還太誇張,失去他們,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會像失去空氣一樣。

只是也可以看到這樣令人悲傷的消息,就是每當媒體渲染了某些國家社會發生
的重大事件時,就會傳出許多人自殺,這會不會造成社會上的恐懼、悲觀的氣
息,我想在台灣這樣被媒體訓練出的極重口味,恐怕早已司空見慣,覺得這些人還太嫩,未
經世事,但是心中不免也產生了一些惋惜的感覺,最後還歸結到對媒體所持的負面印象。也
許很多事情還是低調的好,跟媒體扯上邊准沒好事的心理,漸漸成了一個共識性的認知,絕
對不會像小時候課本裡提到的那樣,媒體作為第四權對於一個公正平等的政治社會是具有多
麼重要的角色,當我們看到新聞節目總是針對某些特定的議題打轉,甚至無所不用其極、自
以為幽默的找出一些小道消息或類比臆測,不管是未經證實,還是刻意營造,到最後如果你
還認為媒體代表的是公正、持平,你都會被笑說你是個還為長大的小孩,也許現在的小孩也
都不這麼認為了,當我在學校裡告訴小朋友的時候,他們已經懂得問我說:老師,那是藍的
,現在說點綠的吧!這大概是世界各國僅見的直接民主的斯巴達式教育,從小就這樣被訓練
的認識世界模式,長大之後大概也是如此吧!

以前曾經喜歡在中午吃飯的時候看「天天開心」,這大概是所有跟我同樣年紀的人共同的經
驗,只是漸漸長大之後,這樣的悠閒時光被逼著成熟去關心現在政治社會的脈動,再看一些
其他的節目總會被認為會與現實脫節,是長不大的小鬼。只是儘管現在的大人能夠忍受在吃
飯的時候聽到謾罵的口角現場、看到血跡斑斑的車禍現場而吞嚥無礙,但這就像是病態式的
壓抑一樣,原本媒體可能帶來的感同身受,解除時空差異的功效似乎已經蕩然無存,正如現
在當紅的「洗錢案」,或許比「霹靂火」的劇情還要高潮跌起、收視率更高,或者像現在高
度負債的消費券政策,對於螢光幕前的我們來說,似乎只是像看笑話一樣,事不關己,但這
並不是要我們什麼都得關心,什麼都要去感動,這樣看起來像個濫情的假熱血份子,只是面
對這些不斷上演的戲碼之間,我們又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像與自己的感動。尤
其當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忙碌的世界之下,不同的腦袋看待不同的事件總是會帶來扭曲,
「世界是平的」對這件事反而帶來的更多的是災難而不是福音,原本休息的時間也變成了充
滿許多的刺激,不同世界的人可以幫我們,但是不同世界的人也在不同時間搶奪我們怠惰的
空間,對一個道德論者而言,這是藉口,但對一個當下現實生活的人來說,這是奢華。當人
類懂得用火焰之後,人變得聰明了,但是也懂得開始折磨自己。就像在悠閒的午餐光陰中,
我們寧願選擇待在一個只說不聽的盒子前激動不已,也不願意坐在人群中宣洩情緒,儘管只
是坐在鄰桌,但是比起電視上他國的人群,似乎距離更加遙遠。媒體拉近了人的距離,還是
撕開人的聯繫,我想中央研究院的老頭們,不經意地開啟了這個疑竇。

回想起人類傳播的歷史進程,從口語相傳,到印刷媒體,至今電子媒體的誕生,技術的演進
之下,世界是更加活絡而熱鬧,在全球化的臆想下,我們曾經懷疑這世上還有什麼是未知的
。但是在這樣瘋狂的進步底下,我們似乎還未準備好,技術的改變同時也改變著世界,人就
像個被動的變形蟲一樣,早已忘了當初只是為了將水拿到遠方,好避免水患的威脅,才發明
了盛水的工具,世界被誤以為是個自己自由運轉的物體,我們只不過跟隨它的腳步,就像是
冥冥之中存在的超自然一樣,我們無法抵抗,也無法質疑。當我們回過頭來這則報導時,不
也是如此,我們能夠停在某一頁,但不用合上書本,但是我們卻不能夠停下某個節目卻不用
轉台或者關掉電視,在選擇上電視給我們的是一個殘酷的二分抉擇,跟隨它的步調,不然就
不相往來,人被逼急了,事情必須被馬上完善、一氣呵成的做完,這成了每個小學生都會被
要求的中心德目,只是很多老師都忘了告訴他們,這些被一氣呵成的痛快感是必須建築在自
己真心想望的事情上。就像我們被逼著看課本上七零八落、割的亂七八糟的課文,腦子卻總
想著抗拒,老師卻永遠也擋不了過去一連看完一部金庸小說的專注,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
但事情就是這麼自然的發生。只是這樣的「自然」好像在這個時代用法都不一樣了。

當我看到報紙與電視比較的時候,第一個閃過腦袋的念頭是這又是一個哀嘆現代生活便利的
悲鳴,與一個期待復古的想望,我不認為這樣完全是對的,只是在未能適應科技發展的人類
心智被逼著扭曲變形,在快速更迭的時序中被趕鴨子上架,你還不懂的站,歪著撐起兩隻腳
也算是站立吧!在去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持續影響著這個世界,不久前透露消息的末日博士
,又再度從被認為是受言論自由保護的討厭烏鴉,頓時成了警醒世界的先知,告訴我們世界
將會淪入令一個悲淒的局面。世銀高級副行長林毅夫先生曾經描述這場金融風暴是源自網路
泡沫化,因為那場泡沫化的災難促使美國瘋狂降息達27次,市場流動的資金變得更多、更寬
鬆,也創造了網路泡沫以來一次長波段的榮景,但卻也種下了禍因:奠基於空洞的假象之上
。「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除利率因素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創新走在了監管前面,而且存在從
政府監管走向靠市場競爭和自律的趨勢。事實証明,自律和監管不可完全替代。」而那位以
「非理性繁榮」命中網路泡沫的羅伯特 J. 希勒則認為在那時的泡沫危機前站著的是一群看著
毫不存在的假希望,就像那個在小說裡被活在眾人想像中的「煙人」一樣。我們常以為事情
都在控制之下,但是「UNDER CONTROL」究竟是事情被控制,還是我們被控制,在那個
曾經可以省略主詞的世界在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從「單向人」的恐懼出現之後,馬克思的信
徒們就不斷為這樣的一個信念發聲與控訴我們自以為控制的了的事物的反噬性,至今仍舊亙
迴盪,曾經被視若敝屣、專政淵源的馬克思主義,在這場金融風暴之後,「資本論」意外的
又重新站上對抗自由資本經濟市場的第一聖經。

有多久沒有體會過手指碰觸紙張的感受?


----------------------------------

研究:快樂的人愛讀報 不快樂的看電視

【大紀元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肖甜編譯報導)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不快樂的人比一般人花更多的時間看電視;而快樂的人花在讀書和社交
方面的時間更多。

這項由美國馬裏蘭大學進行的研究採訪了近3萬人。研究發現,認為自己不快樂的人看電視
的時間比認為自己很快樂的人多20%。認為自己快樂的人社交圈子更廣、在大選中會更多的
參加投票,還會經常讀報紙。

調查中指出,看電視會暫時增加人的快樂程度,不過長期而言,不會改變人的情緒。

負責這項研究的馬裏蘭大學的社會學家John P‧ Robinson表示,長期而言,社交活動和讀
報、讀書給人帶來的快樂遠大於看電視。他說:「(看電視)是被動和消極的做法,或許會
讓人暫時逃離現實。不過資料顯示,雖然看電視獲取了暫時的快樂,不過卻是以長期的不舒
服為代價的。」

這項研究發表在了12月份的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雜誌上。

研究中指出,如果全球經濟危機繼續惡化,人們失業,那麼看電視的人會增加。

另外,研究中還發現,不快樂的人空閒時間比較多,51%的人表示需要做點什麼事情打發時
間;快樂的人中只有19%的人需要打發時間。而看電視是最簡單的打發時間的方法:不需要
打扮、不需要走出家門、不需要有任何計劃、不需要花錢也不需要有伴。

SOURCE:http://www.epochtimes.com/b5/8/11/18/n233309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