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教吃人嗎?」禮教吃人,吃盡無情之人,禮教不吃人,還吐出幾許人間溫暖。民國初年,
來自魯迅的經典警句,禮教像是腐蝕了人的真性情,把每個人都吃乾抹淨、不留下半點殘渣、
痕跡,禮教像是個洪水猛獸一樣,孔子跟中國幾千年來傳承不休的禮俗故事,像是萬惡的罪魁
一樣。

時間帶走了許多,但帶不走的是那些被傳承的許多故事,這是食古不化的人即便被譏笑也能保
持泰然自若的鎮定與自信之處,他們相信在這些看似繁瑣的如儀行禮,不是窒息我們的生機活
潑,相反地,透過它們,方能激起某些亙古激盪的感動。

我從不懷疑,禮俗不只是一些無意識的偏好行為,他們代表了歷史洪流中某個短暫的感動。

當然,人的感動是如此自然且只能偶遇,任何強硬且貪婪的想要重現、延續的企圖都將破壞這
個感動,漸漸地,繁瑣感、義務性的強迫壓力旋踵即至,掩飾了原本想要傳遞、記憶、激發的
幾許感動。這種感動,不只是過去想要表達給我們,也是我們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每個生命裡
的「接觸」。

我們總認為自己跟生活是如此的平行無關,飄邈虛無難以感受,「接觸」就是讓這一切具體化
、真切的發生在我們身上,感到共鳴、感到實在的活著,不在為短促感到恐怖,而是感覺到變
化萬千、展延方便。

也許在面對禮俗上,我們要相信另外一句話:「禮多人不怪。」禮貌多了或許少了人味,少了
活在人群中的那種濃郁情感,但是許多隱匿的感情陳述,正式透過這些應當發紓的機會,逮到
了拉近人跟人之間距離的契機。「禮尚往來」並不是只是說了回禮這樣的以物易物行為,而是
意味著人跟人間的互動密切,你來我往、輪轉不息,在這之間磨合出這麼一個暗暗的契合。

之前在社會也要「客製化」一文裡曾經提過,為有基於更多的默契、了解,彼此間的雪中送炭
、互相幫助才更有可能達到質精的實在義涵,不然只是形式上的虛應故事,久了,人也就漸漸
忘記這些事的本意,反倒徒自增添幾許生命中本不該擁有的負擔。

可悲的是,這個原本用來拉近人際距離的作為,反倒離散了彼此,只因為我們把壓力的來源推
送在對象身上,而受惠者也因為看懂這一切、或者必須客套應付不需要的幫助而感到苦惱。古
代的禮少有人知了,也隨著時代的變遷沒落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感動是曾經發生過的
,儘管這一切在後代不停質變。

那個基於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而發展的禮節,豈能只是讓那些質變的條文來規約、教導。我們只
能取其概要,而非照單全收,其實常見的情況是:人人各說一套,豈有常規。漸漸地,我們瞭
解那是人為訂定,可變可撤除,但是忘記了那個曾經當年也曾發生過的情景是如此臨門一腳,
觸動超越時空的神經、感觸。人,幾千年下來,也許變了許多,但是還是人,我不認為那叫做
人性,但是我們因為這些而獲得了人性。

社會的心在變了,原因只在於人跟人之間的聯繫少了,活絡、關懷、基於了解的互動也少了,
一切妄想透過幾許文字、書本就像重現那個最基礎的感情聯繫,自然那些都將成為避之唯恐不
及的痛苦與壓力。發自內心的感動,很多事情就會通達道理、靈活貫通,泉湧而出的是神似但
不全般相同的作為,這就是禮俗所要表現的:人的許多感情是珍貴而令人動容,也許我們曾經
遺忘,但是血液裡卻牢牢記著,等待某一天再度回憶起。

於是,人奇妙的在不同的時空底下,意外的有近似的表現。於是我們發現,分別實在是沒有什
麼意義。

抽離了這層關係,就像現在的社會一樣,太習慣把感情基礎的禮俗化約為一種社會形式的活動
,原本的激動情緒精神沒有了,有的只是更多的規約與戒條,過去鼓勵人們去做什麼做什麼,
線在的所謂禮俗則在這之外,更強調了什麼不能做、什麼不能做,從積極走向消極,從鼓勵走
向禁止,所以許多禮節變的像是不該流洩的真性情,因為情感總是不能夠奪走理智在人心中的
地位 ,儘管這件事情發生並沒有多久。

紀錄變的像是更為重要,尤其在繁雜的社會關係網絡裡,每個人要做的事越來越多、越來越繁
複,同時要讓這一切舉止都有相應的道理。於是,這些被記錄下來的教科書成了我們與人交際
的重點整理,不管你是否了解或者曾傾聽過來自內心的聲音,我們被教成必須要如此去待人接
物,如此方有教養,但這始終隔了層紗。

甚至有某些致力於高等學歷的學者,運用自以為的智慧去評斷、探討一切禮俗,忘了問問自己
內心的聲音,自然也忘了問問旁人內心的聲音,於是只能剩下不停的探討研究、想要回歸真實
,證實其虛妄不真,並想將這層道理傳遞出去,卻徒引來眾醉獨醒的自憐興嘆。

自然,他們早就失去與人交際的實實在在,於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藏匿自己的禮俗作為,
只怕落了個迂腐之名。儘管他們的代價是人跟人之間越離越遠,大家都知道的形式作為也讓一
切可能的情緒反應失去附著,冷漠的社會,已經不知道是因還是果了

相反地,那些被一般人認為少知識的人,卻因為對這些事物堅信不移,反倒在積極、辛勤的經
營上取得良好的成就。他們並不會有知識份子的傲骨,反倒迷失了自己對事物的開放性念頭、
老想以一檔萬、仰賴方寸之間,吞吐窺探世間。他們的灑脫讓這些禮俗之作為變的更為有意義
,畢竟他們是如此簡單、直接地表達、記錄自己的感受,並讓受禮者安心、學習過程中成長許
多。

禮俗吃人嗎?這個問題要問每個人自己,禮俗代表的是心意,透過許多儀式、行為來引導某種
情緒的出現,並感染週遭人,讓週遭人也能共同體會。也許現代人不流行這套,只是基於許多
目的來執行某些事,終究讓這些事本身也受到質疑與排斥,失了原意,也賠了人情。禮俗吃人
嗎?也許到現在還是存在著,被吃掉的也是人的真性情,但是這次吃掉了精神就再也回不來,
越來愈多的特殊行為消失之後,人將更難表達自己內心許多澎湃難述的情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