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落幕了,留給全世界的是一個複雜的感受,一個快速興起的經濟巨人,
透過舉辦這場世界級盛會,使本已經舉世矚目的國家形象更錦上添花.大型、規
劃的建築如鳥巢、水立方,甚至不久前通車的杭州灣大橋,也是如此備受討論,
儘管在奧運開幕典禮上,在某些人的觀感之中認為這不過是人多、錢多的表徵,
但正也是這樣一個景象反映出,這個國家的形象似乎該被重新建立了.
「鳥巢世代」正是一個這樣的觀感之下給予中國這一代的典型代稱,他們代
表的是一個改變後、崛起中世界政經霸權的新中國人,似乎全身閃耀著光芒.他
們被描述成競爭力強,觀念新穎,極具希望的一批年輕人,與過去那個老態龍鍾、
落後的中國做出了鮮明的區分.這個名詞似乎與另一個稱呼「80後」有異曲同
工之妙,他們泛指為上世紀末80年代左右誕生的中國人,如今約莫二十幾歲,是
中國嶄新的一代,他們有著上述鳥巢世代的特色,作為繼承了兩代中國人的積累
,他們是極為富裕的一群,因此他們不需要去擔憂溫飽的問題,反倒可以更加戮
力於追逐自己的夢想,因為無需擔心經濟支撐的缺乏,他們的眼光很大很遠,在
許多地看似理想過頭的藍圖,卻能夠在這批人身上看到實踐的可能性.
正因為看到這群欣欣向榮的「鳥巢世代」,使的反觀台灣的同時期的那代人
,被戲謔的冠上的「鳥籠世代」的稱號,暗指著與中國的新一代不同,「鳥籠世
代」的台灣人像是被囚禁籠中之鳥,不敢夢想,沒有個人特色,缺少開放深遠的眼
光,只能唉聲嘆氣的感嘆被政府錯誤政策所影導之下的沒希望的一群人,「鳥籠」
很貼切的描述了在台灣的新一代似乎也代表著台灣的尾聲.如果說同樣經過兩代
之後,位居經濟顛峰的同一世代,海峽的另一邊是一個即將大肆啟動的火車,一個
更加期待的中國奇蹟,另一邊則是一個盛極而衰,「草莓族」的稱號意味著缺少
承受力及好逸惡勞,缺少夢想.
追尋台灣本土化,把「台」當做一個文化條碼,似乎仍舊不受人重視,總被認
為是不入流的一種文化符碼.教育上的本土化政策也幾乎可以宣告失敗了,似乎
被認為可能降低國人的競爭力,當我們認為「本土化」與「政治化」做掛勾,認
為因為政治力的介入,使的教育上頻出問題時,實際上,不妨將眼光拉大到整個所
謂的台灣文化,一個不受重視的台灣文化,又如何使校園裡的教學課程中的臺灣
味能夠與生活結合,活生生地在台灣人身上存活.當我們正如火如荼的去觀看「
獅子王」與「米勒」時,又有誰去記得台灣的那些畫家在哪展出,「海角七號」
正要上映呢?一個世代兩樣情,這本身就蘊藏的弔詭,同樣的世代,同樣繼承來自
上兩代的共同積蓄下,何以被區分成如此?何以在鳥巢的身上看到大氣魄的理想
規劃實踐能力,在鳥籠的身上卻只能看到高學歷的人滿街找不到工作.
- Sep 04 Thu 2008 09:25
「鳥巢世代」與「鳥籠世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