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與一位家裡開中藥房的聊了一會兒,他告訴我家裡曾經是經營藥材
批發的中盤商,因為雪燧的開通,讓他的家裡的生意萎縮,最後僅剩下
一間中藥鋪子的店面。他一度對雪燧的通車感到怨懟。

然而,因為雪燧的開通,讓宜蘭走了出去,讓原本對這塊土地還只是模
糊的印象清晰了許多。在我正大口徑的砲轟雪燧對宜蘭這塊淨土的破壞
時,我們互看了一眼,笑著感謝那些「
觀光客 。

到了外地,很多人會問我宜蘭有什麼好玩的,小時候常宅在家裡的我經
長含糊其詞地帶過,老實說,對一個後來到了台北念書的小孩來講,台
北確實比起宜蘭讓我有更深的依賴感跟熟悉。很多人說那是種鄉下孩子
對大都市的迷惘跟眷戀,但是當我學會在自己的家鄉移動之後,才發現
自己流著「背骨」的血液。就像每次都對著那位被臺灣人罵逃兵的林毅
夫流露著驕傲的眼神一樣。

對宜蘭幫的故事發生濃厚興趣的我,對這樣的話題其實還是有很多可以
談的,只是我總絕得如果再有人問我宜蘭有什麼可以玩的,我該怎麼說
,會開車之後,確實對於宜蘭有趣的地方有了別開生面的體會,就像過
去坐在摩拖車上,看著盤根錯節的高速公路與油亮的柏油路出神的我一
樣,坐在駕駛座上,還有什麼會讓人心曠神怡呢?

有一次為小堂妹計畫宜蘭出遊的行程,我把他歸結成了三個重點,看山
、看水、看寺廟,如果東部地區要成為一個不同於西部經驗的觀光特性
,不能在狹窄的土地上,試圖建造更多令人窒息的摩天大廈,也許像信
義區跟內湖區那樣令人經驗的國際景觀,但那並不符合一個經濟產業走
向根本八竿子打不著的鄉下地方,就像爭執不休的蘇花高速公路一樣,
也許這樣的說法會讓那些始終憂心鄉下地方落後問題的人感到痛心。

意外間,讀到了聯合報上一篇 邱坤良 教授所寫的有關於台灣廟宇的文章
,其實這方面的研究在台灣或許早已經兼具深度及廣度,台灣的宗教文
化跟民間傳統習俗的交相雜揉的情況,本來就是個耐人尋味的非宗教議
題,也非簡單的文化議題,撇開大鍋炒的壟統說法,政治、經濟等都與
這些議題彼此有切不斷的關係。

看宗教文物與建物在國外同樣具有高度的旅遊價值,人家說到了歐洲,
必看的兩個景點莫過於教堂跟城堡,當然對於了解歷史的人多少都知道
這兩者間在西方文化底蘊下交纏了近乎千年的許多故事,總是引領人到
了現場時很快的進入狀況並深入其境。比起其他的歷史古蹟或許還需要
導遊或者解說人員在一旁悉心的加以解說跟引導,來到了宗教建築與器
物卻像是裝了自動播放的解說器一樣,自然引領人進入那個情境當中。

看歷史遺蹟與宗教遺蹟是深度旅遊的必要元素,或許對於許多專研市民
生活的人來說,這樣的說法太過偏頗,但是不可否認的,對於許多特定
文化景觀要能夠行銷出去,上得了廣告文宣,通常也得其具有某種特殊
的印記,通常這樣的印記也多少得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而留存,人對於價
值的認知,除了稀缺性與不易保存外,或許更重視歷久性與獨特性,而
通常後兩者總是並存的。

宗教建築的特有之處,尤其在東方的社會裡,通常兼具了人文的旅遊價
值,以及自然景觀的保有,這或許在東方社會的許多重要建築中都可以
發現的特點,甚至是東方獨有的特點。這與東方社會特有的風水觀有關
,在唸研究所的過程中,逐漸對於宗教感到興趣,但是在廣博的宗教領
域裡,似乎能夠與世俗社會產生聯繫的除了為了完成某些特殊宗教行為
而附帶行程的世俗活動,但是風水觀,卻像道的養生術一樣直接與世俗
生活產生了聯繫。如果宗教將人引領到了生死之外,那麼東方宗教的迷
人之處,或許正在於試圖生死融通,將人引領到生死之內。

風水觀將使的原本簡單的自然景觀披上了濃厚的人文氣息,這不是依附
在人群在這塊土地上生存與活動所獲得的附加性意涵,相對地,這些人
文氣息卻在東方社會裡起著主動性的作用,對於人群的活動反而具有主
導的作用。也許現在的歐美國家正興起的一股環保的熱潮,認為對於大
自然的保存的必要性,建碁在大自然的反撲與未來的人,但這樣的說服
力並不足以說服某些可能個人主義過了頭的自私份子。但是相對地,在
東方那套環境制約人的理念底下,地與人間的關係不再是互動的對等關
係,而是
上下的統屬關係,是人對環境的尊重,甚至是恐懼。

當然這樣的說法對於現代人來說,總是被嗤之以鼻,或許也只有愛好旅
遊,並同時願意真正去了解外地文化的深度旅遊者,會去花時間去短暫
扭轉自己的價值觀跟排斥感。其實,旅遊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總是
帶著很強的自我意識,那就不叫作旅遊跟體會,或許更像是公司高層對
下轄單位的年度視察了。也許自己感受不到任何樂趣,但是更多珍貴的
價值也無形中被否定,進而消逝。畢竟在經濟掛帥的現代社會裡,迎合
大眾經濟而創造的旅遊口味,可能消失了許多現代最愛講的原汁原味的
感受。

----------------------------------------------------------

邱坤良:現代寺廟經營之神

台灣果真全面世代交替了,因為不僅參政者年齡層降低,企業家新世代
接棒,連寺廟「頭人」也由往昔鄉紳、耆老,轉由青壯派當家。如果哪
個寺廟仍由「老公仔標」坐鎮,不是地處偏遠、香火不盛,便是寺廟已
企業化、分工清楚。年長者負責清潔雜工,為信徒解答籤詩,實際擘劃
廟務者,還是青壯「頭人」。早前的道士、廟祝常為表示老成持重、道
行深高,蓄留長鬚,甚至把年齡「虛」長幾歲。現代價值觀不同,嫻熟
寺廟歷史、地方掌故與祭祀禮儀的長者,已不及善於行銷寺廟的青壯「
經營之神」了。

 


人神與寺廟 培養出革命情感

 


台灣每座寺廟本來就是獨立的信仰體,它與祭祀圈的關係超越主祀神發
祥地、香火祖廟。以媽祖來說,同樣信仰湄洲林默娘,北港媽、大甲媽
、新港媽、關渡媽便有所不同。早前醫藥衛生與農耕技術並不發達,神
祇是撫慰民眾的心靈導師,兼扮演警長、醫師與農耕隊長的角色,引領
移民開墾,巡莊治病,驅逐瘟疫、蟲災。
 

 

每個地方都有講不完的神明巡莊往事。例如台北縣金山鄉民因農作迭遭
蝗蟲破壞,每年農曆四月中例由慈護宮媽祖會同萬里媽祖、石門老梅媽
祖一起「迎媽祖」遶境三天,驅除蟲害。三重各界亦曾藉「迎五穀王」
(神農大帝),撲殺為害農作的鐵甲龜蟲。前述神祇出巡時各地子弟陣
頭伴隨神駕,演戲、擺場、宴客,熱鬧不已。在政府尚未重視文化資產
的年代,寺廟也成為民俗工藝、戲曲與宗教禮儀的傳習與展演中心,人
神與寺廟因而培養「革命」情感。
 

 

寺廟、神明的宗教與社會功能隨著時空環境而不盡相同,其間曾受政治
力介入,如日治皇民化時期燒毀寺廟神像、戰後國民政府推動「統一拜
拜」,皆影響民間信仰生態,但晚近寺廟的角色更異,多屬經營型態調
整與社會變遷的結果。

 


傳統寺廟之間重輩分、尚倫常,香火淵源亦極清楚,現代寺廟則努力尋
求新奇蹟,全力「拚觀光」、「搞創意」。任何能為寺廟爭取「第一」
的機會,當仁不讓。各大寺廟多已財團法人化,青壯「頭人」善於人際
交陪,注重新聞傳播與經營管理。愈能結合現代媒體傳播(尤其是電子
媒體)的寺廟,曝光率愈高,也代表神威最顯赫。寺廟歷史一百年或三
百年,僅供參考。 

老牌新觀念 廟會活動商品化 

為吸引新聞媒體注意,各大寺廟的廟會活動推陳出新,多半傾向簡單易
懂、符合時宜的熱鬧活動,傳統廟會文化角色逐漸流失。在原來的寺廟
品牌下,金身、玉身打造神明,強調大祭典規模的誇富宴(Potlatch)蔚
為風潮,廟會活動也愈來愈商品化。 

報載大甲鎮瀾宮正準備斥資兩百億元在中國天津興建媽祖廟,兼有禪苑
、住商大樓、飯店與文化會展中心的空間功能。事後鎮瀾宮出面澄清,
只擔任投資者顧問。不管實情如何,鎮瀾宮的經營氣魄與創意頭腦,已
超過台灣「媽祖界」、「寺廟界」的「經營之神」們。只是當前經濟不
景氣,台灣失業者眾,此時此刻到中國蓋廟做生意,恐非慈悲為懷的大
甲媽樂見。

 


其實,像鎮瀾宮這樣的名廟,能為台灣社會與信徒貢獻之處甚多,例如
運用媽祖遶境進香的神氣與民氣,使這個具歷史傳統的宗教盛事成為質
量兼具的民俗藝術展演平台,不但保存文化資產,也可增強鎮瀾宮的觀
光內涵,成為真正的台灣「第一」。
 

 

(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04/1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