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97年,「京都議定書」用文字警戒空氣污染的持續惡化,結果出現了「碳交易」的新貿易對象,
「碳市場」成了頗具影響力的經濟活動。不只因為它敏感,也因為它是如此大宗且關鍵。2008年出
版的一本「碳交易: 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中的一句話特別引起我的興趣:也許終有一天,
你呼出的每一口氣,都將有個價碼。
今晚到家附近的運動公園,去看了「綠色影展」,播放環保相關議題,來自15國31部影片,從各種
環保相關角度切入,當然各種環保議題對我來說早已習慣得很,環保就像是身邊的空氣一樣,是不
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只有當它很具體的影響到我們的時候,才會感覺到保護它、珍藏它的重要性。
那像是保護它,避免被太多可能性遭到自大的人為結果給抹煞,這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人
有時候感覺起來太過於狹窄,或者太過於渺小,以至於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存在,可以與環境自然有
更多可能的關係發展著,如果人願意暫時放棄掉某些習慣的意識。
來自各國不同的表現手法,刺激著不同的感官經驗,「美感」這個話題將會持續發燒,尤其當技術、
量的問題被逐漸美化,而人對於生活的品味又更加貪婪。
確實,價值體系被打亂之後,各種描述的形容詞字眼都將變得中性且活化,富有彈性。當我漸漸看到
來自新的下一代,重視自己說了什麼不一樣的,想了什麼新奇的,而不是選擇說了哪些該說的話,想
了哪些禁忌的念頭而急著跑去教堂懺悔,深深懊悔。
我並不喜歡看紀錄片,總覺得它單調、沉悶,但是盧貝松的「搶救地球」走訪了54個國家,紀錄人類
如何在地球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卻極大的吸引了我的興趣,就像之前高爾那部「不敢面對的真相
」一樣,但是盧貝松的這部電影,顯然視角更具體、震撼。儘管充斥著類似的電影,但我覺得太多的
情節都無以替代那些真實發生的一切。
英國品牌美體小鋪的創始人安妮塔˙洛迪克(Anita Rodick),BBC上這麼介紹她與她的品牌:
「開創以環保概念來行銷商品的重要人物。1970年代,國際連鎖的知名化妝
品牌財力雄厚,豪華包裝的化妝產品主宰消費者行為,但是洛迪克反向操作
,主打「自然」路線,這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
一開始,美體小舖的商品都是用普通的盒子或罐子裝的,外面還貼上手工寫
的標籤,標榜全自然的成分,並鼓勵消费者用完之後拿着空盒回來重複使用
。......... 包括反對拿動物當試驗對象、反對童工、反對剝削第三世界勞
工、支持公平貿易、支持綠色和平、支持人權等等,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
分析人士说,洛迪克的成功在於她首創環保概念的商品,在當時掀起了一股
「綠色革命」,創造了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其「綠色行銷」
也成為其他商品促銷的學習模式。」
我想這像「有機產品」這個新鮮流行的商標一樣,比起更多國家認證標誌或者大企業品牌還要具有顧客吸引
力。受到許多大型媒體的不停放送,也受到民智的第二度開啟,對自然的渴求與對健康的重視,這個還原的
過程被變成商品一樣的包裝。人渴望回到過去,放棄正面看待未來、進步,甚至將之視為某種虛偽。
比起其他行銷手法,觀念所帶來的行銷成效總是令人感到驚訝。
人渴望回到過去,回到原始,回到原本身上就存在的任何一切,但是這個被製造、被隱藏的伏筆像是為了今
天的新興商貿活動一樣,我們被教導著那個需求是外來,必須在花上好大一筆錢與時間等代價去換取。同時
變得像是成為高級消費客戶的身份象徵。
有趣的是這個轉變,並沒有拉近富貴與貧困之間的距離,儘管這之間所從事的、享受的是差不多的,如此矛
盾,不是觀念的行銷、觀念的購買,觀念的收藏,那還會是什麼。
除了這些存在的背景已經徹底遭到破壞殆盡,就像在沙漠裡那個石油與水的比較一樣,物以稀為貴的原則,
使的對於健康、非人工的天然用物有著魔力搬的著魔,這是新的流行,對於就有的人為造作的反感、厭惡。
於是我們販賣自然環境、販賣時間、販賣空間、販賣空氣......他們被統稱為,販賣「綠色」。在投資的標的
物裡,它們被稱之為「綠金」。
人活在鏡像的世界,匱乏的世界、擁擠的世界,這是我們情有獨衷的觀念與印象,我不知道人天生是走向樂
觀、還是寧願躲在悲觀的陰影底下,好讓自己的怠惰的心靈獲得救贖,但是這一切都將會為下一波行銷帶來
更多的藍海空間,人總要為自己的忍耐撈回點回饋。
那位美體小鋪的創始人這麼說著:「相信因為熱情而能成就一件事。」「熱情」這個長久以來被等同於「天
真」與「幼稚」,帶了點負面意味的語詞,不過說明了那個等待被行銷、打破的下一個標的物,這個人們習
慣了的世界,那個僵化、形同就木的印象,是該透點新鮮的空氣,就像蒙古的雙簧喉音一樣令人驚豔。
「碳市場」成了頗具影響力的經濟活動。不只因為它敏感,也因為它是如此大宗且關鍵。2008年出
版的一本「碳交易: 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中的一句話特別引起我的興趣:也許終有一天,
你呼出的每一口氣,都將有個價碼。
今晚到家附近的運動公園,去看了「綠色影展」,播放環保相關議題,來自15國31部影片,從各種
環保相關角度切入,當然各種環保議題對我來說早已習慣得很,環保就像是身邊的空氣一樣,是不
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只有當它很具體的影響到我們的時候,才會感覺到保護它、珍藏它的重要性。
那像是保護它,避免被太多可能性遭到自大的人為結果給抹煞,這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人
有時候感覺起來太過於狹窄,或者太過於渺小,以至於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存在,可以與環境自然有
更多可能的關係發展著,如果人願意暫時放棄掉某些習慣的意識。
來自各國不同的表現手法,刺激著不同的感官經驗,「美感」這個話題將會持續發燒,尤其當技術、
量的問題被逐漸美化,而人對於生活的品味又更加貪婪。
確實,價值體系被打亂之後,各種描述的形容詞字眼都將變得中性且活化,富有彈性。當我漸漸看到
來自新的下一代,重視自己說了什麼不一樣的,想了什麼新奇的,而不是選擇說了哪些該說的話,想
了哪些禁忌的念頭而急著跑去教堂懺悔,深深懊悔。
我並不喜歡看紀錄片,總覺得它單調、沉悶,但是盧貝松的「搶救地球」走訪了54個國家,紀錄人類
如何在地球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卻極大的吸引了我的興趣,就像之前高爾那部「不敢面對的真相
」一樣,但是盧貝松的這部電影,顯然視角更具體、震撼。儘管充斥著類似的電影,但我覺得太多的
情節都無以替代那些真實發生的一切。
英國品牌美體小鋪的創始人安妮塔˙洛迪克(Anita Rodick),BBC上這麼介紹她與她的品牌:
「開創以環保概念來行銷商品的重要人物。1970年代,國際連鎖的知名化妝
品牌財力雄厚,豪華包裝的化妝產品主宰消費者行為,但是洛迪克反向操作
,主打「自然」路線,這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
一開始,美體小舖的商品都是用普通的盒子或罐子裝的,外面還貼上手工寫
的標籤,標榜全自然的成分,並鼓勵消费者用完之後拿着空盒回來重複使用
。......... 包括反對拿動物當試驗對象、反對童工、反對剝削第三世界勞
工、支持公平貿易、支持綠色和平、支持人權等等,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
分析人士说,洛迪克的成功在於她首創環保概念的商品,在當時掀起了一股
「綠色革命」,創造了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其「綠色行銷」
也成為其他商品促銷的學習模式。」
我想這像「有機產品」這個新鮮流行的商標一樣,比起更多國家認證標誌或者大企業品牌還要具有顧客吸引
力。受到許多大型媒體的不停放送,也受到民智的第二度開啟,對自然的渴求與對健康的重視,這個還原的
過程被變成商品一樣的包裝。人渴望回到過去,放棄正面看待未來、進步,甚至將之視為某種虛偽。
比起其他行銷手法,觀念所帶來的行銷成效總是令人感到驚訝。
人渴望回到過去,回到原始,回到原本身上就存在的任何一切,但是這個被製造、被隱藏的伏筆像是為了今
天的新興商貿活動一樣,我們被教導著那個需求是外來,必須在花上好大一筆錢與時間等代價去換取。同時
變得像是成為高級消費客戶的身份象徵。
有趣的是這個轉變,並沒有拉近富貴與貧困之間的距離,儘管這之間所從事的、享受的是差不多的,如此矛
盾,不是觀念的行銷、觀念的購買,觀念的收藏,那還會是什麼。
除了這些存在的背景已經徹底遭到破壞殆盡,就像在沙漠裡那個石油與水的比較一樣,物以稀為貴的原則,
使的對於健康、非人工的天然用物有著魔力搬的著魔,這是新的流行,對於就有的人為造作的反感、厭惡。
於是我們販賣自然環境、販賣時間、販賣空間、販賣空氣......他們被統稱為,販賣「綠色」。在投資的標的
物裡,它們被稱之為「綠金」。
人活在鏡像的世界,匱乏的世界、擁擠的世界,這是我們情有獨衷的觀念與印象,我不知道人天生是走向樂
觀、還是寧願躲在悲觀的陰影底下,好讓自己的怠惰的心靈獲得救贖,但是這一切都將會為下一波行銷帶來
更多的藍海空間,人總要為自己的忍耐撈回點回饋。
那位美體小鋪的創始人這麼說著:「相信因為熱情而能成就一件事。」「熱情」這個長久以來被等同於「天
真」與「幼稚」,帶了點負面意味的語詞,不過說明了那個等待被行銷、打破的下一個標的物,這個人們習
慣了的世界,那個僵化、形同就木的印象,是該透點新鮮的空氣,就像蒙古的雙簧喉音一樣令人驚豔。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