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雜誌上看到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獲頒哈佛榮譽學位,並為學生做了一次演
講,學習現代語言,但卻醉心古典文學,在現實謀生與理想之間拉扯著羅琳畢業
後的七年,她描述她的這七年間是一段失敗的過程,不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上,
父母親當初期待她能夠免除貧窮,但是對羅琳來說,更加可怕的是失敗。

「失敗讓人面對更加真實的自己。」因為失敗「讓你體會到最困難的一面」,羅
琳說著失敗讓人會懂得什麼是最重要的,並可以戮力去做,如果始終都處在成功
的境地,什麼是想要去做的,希望去實現的都將變的模糊不清,或者可能被掩蓋
在其他事務之中。

不管怎麼說,在許多人的眼中,羅琳早已成功了,擁有十億的身價,父母對她的
擔憂都可以煙消雲散,同時她是在她自己的興趣之中取得成就。如果今天的羅琳
並非世界聞名的女作家,過去的失敗,以及在失敗中的堅持是否代表著真實,後
見之明?勉勵的語言其實不管從什麼人口中說出似乎都影響不了一個沈浸在低迷
之中的人。是諷刺、是奢望?

對一個失敗的人,旁人或許根本無法有任何積極作為的空間,因為事情會怎麼演
變,只有低迷在失敗之中的人自己曉得,畢竟對於失敗這件事,根本安慰或勵志
的時間點都不見得契合,在錯誤的時間底下的任何建言,更多的是僭越,也是一
種傲慢,忘記了失敗的人要的其實不是恢復,而是重新站起來的企圖,只有靠自
己的力量站起來,才會相信自己已經走出陰霾。

羅琳的例子不正是如此,扶持走出失敗的,是自己對自己理想的堅持,也許這樣
的說法是很不切實際的,對一個學文者來說,失敗往往是意味著理想的幻滅或思
想上的崩解,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生活無以為繼,或許是那要命的清高與人本末
倒置的形象,但也正因為這種倒置得到了一般失敗挫折重新站起的動力,只是這
樣的過程,在多少人眼中是有意義的。

失敗就像是一種痙攣,告訴人有些事情不能持續下去,堅持太久,要人換個姿態
伸展、舒張,或者要人在一個不彎不直的地方趕緊找個方向去施力,或是伸直,
或是逆著方向扳正。也許在旁人的幫助下,好的更快,但是筋骨還是只有當自己
恢復之後才真正感到舒適。正是因為經歷過那個痛楚舒緩的感受,才會發覺自己
實在的活著,也才感到自己被解放,不再被許多自己也判別不清楚的許多事情給
佔據。

我想羅琳想談的貧窮與失敗,是自己的現身說法,在現實環境的壓迫下,而選擇
可能連自己都忘記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儘管生活無虞了,但是在精神理想上可能
都遭受到很長久的挫折,當然也許這些都必須被壓抑下來。就像麻醉藥一樣,不
斷的生活維持,總是想像不能有間斷,而事實上,那種斷然崩解的生活或許只有
在文學作品裡才有被欣賞的價值,在現實生活上,根本無法像羅琳一樣用那樣的
心態去看,但是當體會到失敗時的一無所有,總會自然而然想到某些過去認為幼
稚的想法,也許這些正反映著內心真實的渴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