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chiavelli (1469~1527),文藝復興時代後期,十六世紀初期,西方近代之始。其思想反映出文藝復興、近代之交分水嶺的特色,對二者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其著作有二:《The Prince》,體現冷血的權力政治;《Discourse on the first ten books of Titus Livius》,利用李維論羅馬共和的史學論著為藍本,論述羅馬共和史(發表議論,對共和體制的評論)。一般說來,併讀此二書較能一窺馬氏思想的全貌。



一、 Preface:思想背景及其以前所遺留的政治思想問題



1. Thomas Aquinas (1225~1274),本人接受亞里斯多德及基督教思想的,試圖促使俗聖之間融合,以挽回世俗、神聖之間的分離趨勢,置放教會之下管理。但因自由城市發達,物質生活的繁華使人對該生活的價值認同趨近,城市自由的強調不受俗王教會的權利管轄的觀念逐漸受到重視

2. Marsiglio of Padua (1275~1342),《和平的捍衛者》(The Defender of Peace)。人類的世俗社會是自足的,無須受到來世的管轄。(二者間無相統屬,絲毫無涉)。該如何經營這種現世生活,是靠人自我的理性,依恃一種自律性、自主性,不受任何聖法的約束,僅僅受自我理性創造的法律來管轄,此無涉於教會,而是來自人民自己所設定的。世俗政權的統攝力來自人民,人民有權力廢除不當的行權者,帶有主權在民特色的思想萌芽。Revelation-The Law of God,對其而言,此是超越理性所含攝的領域,不能也不需去了解;只有約書中的內容可以得出天啟及上帝的律法,固教會並非最終的依歸,此將下開宗教改革的先聲。其否定教皇的最高權威,認為與人民於約書之前皆平等的地位,其只是指導、幫助人們進入非現世的世界,但無權涉入世俗事務的管理。相反地,因其置身於世俗的界,反須受到俗世王權的管轄。教會對Marsiglio來說,泛指一切基督徒,並非是於貴族、平民之外的另一批人群,此論名曰「總合論」(Congregationalism),故凡為基督徒皆有資格攝入約書解讀,此可謂為進一步的世俗化。

3. Renaissance,「再生」、「人文主義」之意,將人放在世俗社會來思考,仍舊信仰宗教,但認為皆存在於現世,現世、來世之互相獨立,故可善家以人為中心來思考現世之俗人問題而無涉於宗教。

I. Secularity:強調相對於來世的現世,以及市民生活(強調Civility(斯文有禮)之待人處世之規,行事斯文有禮的城市生活。Liberty)。強調個人的力量,個人間的集合如城市。個人的財富、生活乃至集體共同創造屬於自我的歷史,皆是自我創造(self-creation)。強調功利性。美德式強調個人需具有屬於自我的能力,能抓取機會獲到世俗成功、特殊成就的俗人。此影響了馬基維里的政治思維中的現實意味,政治活動的真相,實際令政治發揮力量及運作的實相應是被考慮的,而不是從道德及宗教等觀點。「不要想再叢林裡作聖人。」認清週遭現實的環境,什麼才是實相:Power

II. Republicanism [Res Publica]:市民對市政參予的重視,這是一個市民社會(A Civil Society)。從《The Prince》中可見其講究統治術,但自《Discourse on the first ten books of Titus Livius》可見其理想上仍舊再追求一個共和國的體制。

III. A new sense of History:強調個人的力量,及集體世俗人類的重要性,以人為歷史的創造者,不同時代者具有不同時代創造的可能性,人不完全受制於過去,歷史的斷裂性及非連續性,每個古代皆有所不同。當自古代世界發現到與現代之間相對的差異,甚至有古光耀於今的,輝煌於今的觀感,「重生」、「再生」過往的理念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基本述求。如何令未來重現古代的輝煌,馬基維里將重點放在國家的建制。其時的義大利為四分五裂的情況,馬曾任出使法、西之使節,隱約感受到這種「國家」規模當是未來政治外交的世界單位。故對馬基維里而言的主要目標為統一義大利子以發揮集體力量。追求這種集合的目標是其《The Prince》中發揮殘酷、冷血手段的關鍵。同於Marsiglio,認為廢除教會是建築國家的前提。



   佛羅倫斯恢復共和,於1494-1498推出一人Savonnalora管理佛羅倫斯。其人以強烈的宗教道德主義管理而為人所推翻。1498~1512為佛羅倫斯的共和制時代,1512以後為麥第奇家族取消共和制,重掌佛羅倫斯的時代,馬基維里即為這個時候的政治事務參予者。親身的政治經驗及體驗所形成的思想特質。參予大國時,受其欺凌侮辱,感到義大利需統一,以小國無以預於世之感。現世的現實作風,保護自己,從現實主義出發,取得利益。



二、 Power Politics(《The Prince》)



I. State:the common good. the highest good. 具基本秩序和安居樂業的國家。美德與現實政治中的弔詭性,美德與善果間的關連性。

II. Power:現實政治並非依照美德來運作,而是權力。power is a form of coercion. Violence or force,恩惠、財富及友誼。「美德是權力嗎?強制力之有無,但稍具吸引力。」

III. Human Nation:self-regarding and self-interested. 驅利弊害。如何控制人民?恩威並施是極佳但少見的,若僅能選擇其一的話,「威」是較好的考量(by fear):愛君王與畏懼君王,形成過程中的主動權不一樣,前者在人民,後者在君王,此較易形成統治。

IV. The rules of the power politics:

1. Thinking about politics in an empirical(realistic) way.非道德、倫理的,而是實際的考量。

2. Action on Cold-Blooded logic of power. 權力邏輯,必要時冷血的行徑。

3. The rules of manipulation. 操縱人心:Fox. just like a battle.              法律、暴力等兩種方式來進行這場戰鬥,人多以前者,獸方以後者,但人的社會卻往往二者並存,故兩種方式皆需要,統治者必須了解到獸行的統治術,模仿二獸:Fox(聰慧,避開圈套、欺敵)、Lion( 具強力,令眾獸懼怕)。二個操縱原則(牽涉到美德的問題):守信(視實際情況,利益有無與否)、美德(不能總以之為懸念,必要時要有拋棄美德的能力)

「成為一個偉大的虛偽人。」……偽裝

「……普通人民多愚笨,只見到眼前的表象。有誠心欺騙的人,就會找到甘心受騙的人。」

the paradox of virtue.(reality or illusion)實際的美德將失去作用。美德的作用為何?

4. The rules of violence:Lion.

恩威並師的二種治術。:「恩」要一點一點的給,勿使一次給盡。「威」則於必要時始之,勿使時間拖長,一次為之,因人是善忘的。不要經常,將失去效力。(彈性疲乏)

冷血的權力邏輯,非經常性的時候,而是必要時;非為個人利益,而是為國家利益時,著眼點在國家之獨立統一及生存。the end and origin of state? 馬基維里的預設:the state is common good. Why do we need the state? 馬基維里開了頭,但卻未能深究之處。

 

三、 The Republican State



以其多年的政治親身經驗及歷史閱歷,說明何以共和國是較穩定且值得追求的政治體制?

I. the political values of the people. the mass support and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時代中的義大利是一個貴族惡鬥的混亂局面,馬氏以為讓人民參與,取得政治自由是獲得政治自由的途徑。政治競爭與政治衝突較為穩定而不會有動亂的局面發生,因其是在法律底下衝突的解決途徑。如此將培養出公民的美德(civic value),那是strength and health of the state.

II. the political state 是上述種種良性競爭的得以進行的環境,其具有幾個目標:

1. A large public good. the common good. the equality of citizenship.

2. 必然具有法律的制度(the rule of law, not by man.)自由政治的關鍵。為達到此目的,須重視並提升the authority of law. 人民將自發性的服從。這種權威來自一種信念及傳統。

3. the social conditions / systems constitution:法律權威的形成,最佳的建立是「國家宗教」。這是一個由國家管理的宗教,而非超越國家,其功能將為國家而發揮。

A moral predisposition,藉宗教培養出的道德政治素質。以期獲得the divine sanction of law.

著重現世政治作用的宗教思想。穩定政治,使人信從法律,此種觀點日後將在盧梭身上重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sptsanctu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